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20:49:02

2015年GCT考试每日一练逻辑篇53

1、在某学校的中学生中,对那些每天喝2到3瓶啤酒、持续60天的学生做医学检查,发现75%的学生肝功能明显退化。具有很高可信度的试验已经排除了“这些结果是碰巧发生的”这一个可能性。
    假如题干中的信息是真的,则会证实下面哪一个结论?
    A.饮酒导致肝功能退化。
    B.喝酒与青少年的肝功能退化呈明显的相关性。
    C.研究者想证明年轻人不应该喝酒。
    D.性与饮酒和肝功能退化没有什么关系。
    答案:B。A太绝对了。B非常客观。正是论证的结果。C研究者的研究目的,题干并未提及。排除。D引入新概念,为无关项。排除。
    2、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2005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大众的学习热情却持续高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够解释上述矛盾的现象?
    A.“没有时间读书”是图书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B.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长到2005年的27.8%。
    C.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中存在着书价过高、内容乏味、过度炒作等问题。
    D.通过听讲座也能学到许多知识。
    答案:B。B 项指出网络阅读量的增加,实际上指出了图书阅读人群中可能有很多已经转移为网络阅读人群,“图书阅读率下降”下降了,这样人们的“学习热情”通过网络阅读的大幅度上涨,表现了出来。解释了矛盾。
    3、对与错和是否违反规定是两回事情。可能会有一些规定,禁止本身就没有错的事情,例如某些国家的法律禁止批评政府;也可能有一些规定,要求实行本身就不对的事情,例如有些法律要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并且,像评价行为一样,我们也可以评价一些规定的对与错。
    下面哪一项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支持了题干中的论证?
    A.假如不依据一些先在的规定或标准,我们如何去判断对与错?
    B.“人在做,天在看。”不按道德规定行事,会招致上天的惩罚。
    C.在对与错的判断背后,总能找到人们据以判断的规定或标准。
    D.对与错的判断依据在于推己及人的道德良知,它是人所共有的,普遍的;而关于如何
    为人处事的道德规定却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答案:D。题干主旨:对与错和是否违反规定是两回事情。A无关话题。B无关话题。C无关话题。D指出对错判断的依据和规定的根据不同,和题干意思一致。支持。
    4、一位经济学家提出,把污染型工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因自然环境的改良而受益;发展中国家虽然环境受到污染,但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得到补偿。因此,双方的境遇都有所改善,从而全球的总福利得到增加。
    以下哪一项是这位经济学家论述的假设?
    A.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更重要。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污染型企业。
    C.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程度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D.污染型工业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
    答案:A。否定代入A。如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良好环境同样重要,那么,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就是减损发展中国家人民利益。消弱了题干的论证。所以必须假设。
    5、最关心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最了解一个国家的情况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因此,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支持题干中的论证?
    A.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和干涉,对伊拉克人民和美国人自己都造成了重大灾难。
    B.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因而其发展道路也各具特色。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越俎代庖,常常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答案:C。分析:C指出,外人的眼光可能更精准。与题干相反。不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GCT考试每日一练逻辑篇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