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职工程硕士GCT逻辑辅导:常见问题及例题3
选择与排除确定答案的最后方式是选择。在解题的过程中,排除也是一种重要方式。
排除分为直接排除和干扰项排除。直接排除就是排除明显不可能正确的答案。可在被直接排除的选项后打上叉,以减少选择性思考的对象。
如果选择性思考的结果是有不止一个选项,其中就有干扰项。对干扰项的排除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例1]* 对世界文化的看法存在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在文化轴心时期,每一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对世界文化都有它的贡献。中国的中坚思想是儒、道、墨兼而有之,以儒、道、墨为代表的诸子思想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以下哪项陈述是上述论证所依赖的假设?
A.印度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
B.希腊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
C.中国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
D.埃及是文化轴心时期的文化区之一。×
答案是C。
解析:题干中没有提及印度、希腊和埃及,因此,选项A、B和D可直接排除。
[例2]*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副作用,但一种转基因大豆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专家建议人们食用这种大豆加工成的产品。
以下哪项最能支持专家的建议?
A.加工后的转基因食品副作用会减少。
B.从其他食品中不能得到此种微量元素。
C.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带来副作用。
D.这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大于转基因食品副作用带来的危害。
答案是D。
解析:题干断定转基因食品有优点(微量元素),也有缺点(副作用)。凡是能够强化此种优点或弱化此种缺点的信息,都能支持专家的建议。因此,A和B项能够支持专家,但支持力度不如D项,因为虽然A项能弱化转基因食品的弱点,B项能强化转基因食品的优点,但都不足以说明,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大于缺点。而D项恰恰断定了这一点。
C项断定,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带来副作用,这能弱化转基因食品的缺点。但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带来副作用,不等于转基因食品不会有副作用。因此,其力度不如D项。■
对A、B和C的排除就是干扰项排除。
[例3]* 近些年来,西方舆论界流行一种论调,认为来自中国的巨大需求造成了石油、粮食、钢铁等原料价格暴涨。
如果以下哪项陈述为真,能够对上述论点提出最大的质疑?
A.由于农业技术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中国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B.今年7~9月间,来自中国的需求仍在增长,但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重挫近三分之一。
C.美国的大投资家囤积居奇,大量购买石油产品和石油期货。
D.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国人对粮食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加。
答案是B。
解析:B项如果为真,则是一个有力的反例,说明中国的对国际市场石油需求的增长,并没有造成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涨。
如何排除A和C?
A项如果为真,只能说明中国并没有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巨大需求,无助于说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并不导致原料价格暴涨。
C项如果为真,说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暴涨有美国方面的原因,不能说明没有中国方面的原因。
因此,能够对题干论点提出最大的质疑的是B项。
[例4] 戴伟吃过奶制食品后几乎没有患过胃病。仅仅因为他吃过奶制食品后偶尔出现胃疼,就断定他对奶制食品过敏是没有道理的。
上述论证与以下哪一个论证的推理最为类似?
A.狗和猫在地震前有时焦躁不安,据此就断定狗和猫有事先感知地震的能力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在多数场合,狗和猫焦躁不安之后并没有发生地震。
B.尽管许多人通过短期节食得以减肥,但是相信这种节食对减肥有效是没有道理的。
C.大多数假说在成为科学理论之前都有大量的支持事例,仅仅因为一个假说成功运用于少数几个案例就认为它是科学理论是没有道理的。
D.尽管许多连锁经营店盈利较多,但是把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仅仅归功于这种经营模式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资金雄厚的商家才能这样做。
答案是A。
解析:题干的论证的结构是:S一般不是P。根据S偶尔是P就断定S是P是没有道理的。
A项具有类似的结构。
其余各项与题干的不同,但为了保证答案是可靠性,需要一一排除。例如,C项的结构是:S在成为Q之前一般是P。根据S偶尔是P就断定S是Q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结构显然不同于题干。■
[例5]* 动物种群的跨物种研究表明,出生一个月就与母亲隔离的幼仔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侵略性。例如,在觅食时好斗且拼命争食,别的幼仔都退让了它还在争抢。解释这一现象的假说是,形成侵略性强的毛病是由于幼仔在初生阶段缺乏由父母引导的社会化训练。
如果以下哪项陈述为真,能够最有力地加强上述论证?
A.在父母的社会化训练环境中长大的黑猩猩在交配冲突中的侵略性,比没有在这一环境中长大的黑猩猩弱得多。
B.早期与母亲隔离的羚羊在冲突中表现出极大的侵略性以确立其在种群中的优势地位。
C.出生头三个月被人领养的婴儿在童年时期常常表现得富有侵略性。
D.许多北极熊在争食冲突中的侵略性比交配冲突中的侵略性强。
答案是A。
解析:A、B和C都能加强题干的论证,但最能加强题干的是A项。为了确定A,必须排除B和C。B项只能说明早期与母亲隔离的羚羊在冲突中有侵略性,但不能说明不与母亲隔离的羚羊没有此种侵略性或有较弱的侵略性,因此完全可能羚羊本身就具有侵略性,不论是否在早期与父母隔离。而A项则明确说明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黑猩猩的侵略性比在有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黑猩猩要强。因此,与B项相比,A项更为有力地加强了题干。类似地,可以排除C。
[例6] 在“非典”期间,某地区共有7名参与治疗“非典”的医务人员死亡,同时也有10名未参与“非典”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死亡。这说明参与“非典”治疗并不比日常医务工作危险。
以下哪项相关断定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 因参与 “非典”治疗死亡的医务人员的平均年龄,略低于未参与 “非典”治疗而死亡的医务人员。
B. 参与 “非典”治疗的医务人员的体质,一般高于其他医务人员。
C. 个别参与治疗“非典”死亡的医务人员的死因,并非是感染“非典”病毒。
D. 医务人员中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非典”治疗工作。
答案是D。
解析:D项如果为真,说明和参与治疗“非典”的医务人员相比,未参与“非典”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虽然较多,但死亡率却可能明显地低。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结论。要说明参与“非典”治疗是否比日常医务工作危险,关键不是医务人员死亡人数的比较,而是死亡率的比较。
B是干扰项,须排除。
B项在上述两部分人数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能削弱题干的结论。两部分人数量差别越大,削弱力度越小。经验事实是医务人员中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非典”治疗工作。
[例7] 张华是甲班学生,对围棋感兴趣。该班学生或者对国际象棋感兴趣,或者对军棋感兴趣;如果对围棋感兴趣,则对军棋不感兴趣。因此,张华对中国象棋感兴趣。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的假设?
A. 甲班学生感兴趣的棋类只限于围棋、国际象棋、军棋和中国象棋。
B. 甲班对国际象棋感兴趣的学生都对中国象棋感兴趣。
C. 围棋和中国象棋比军棋更具挑战性。
D. 甲班所有学生都对中国象棋感兴趣。
答案是B。
解析:题干有三个前提:
前提一:张华是甲班学生。
前提二:张华对围棋感兴趣。
前提三:甲班学生或者对国际象棋感兴趣,或者对军棋感兴趣;
前提四:如果对围棋感兴趣,则对军棋不感兴趣。
由前提一、二和前提四,可得
结论一:张华对军棋不感兴趣。
由前提三和结论一,可得
结论二:张华对国际象棋感兴趣。
如果假设B项,则由结论二,可得题干的结论。
因此,如果假设B项,能使题干的论证成立。
如何排除D项?假设D不也能得出结论吗?
D项作为假设也能使题干的论证成立。但如果D项是上述论证所实际上假设的,则题干的论证只需要前提一就足够了,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还要构造一个包括其余三个前提的论证来得出结论。这说明,D项不是题干的实际假设。
注意,此题的问题是: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上述论证的假设?而不是:假设以下哪项能使上述论证成立?如果是后者,B和D项都是正确答案,上题就失去正确答案的唯一性,因而不成立了。
解题之扣
所谓解题之扣,是指如果抓住这一扣,就能使题目迎刃而解,否则将大大增加题目的难度。
并非试题都有解题之扣,但确实有试题有扣。
[例1] 储存在专用电脑中的某财团的商业核心机密被盗窃。该财团的三名高级雇员甲、乙、丙三人涉嫌被拘审。经审讯,查明了以下事实:
第一,机密是在电脑密码被破译后窃取的;破译电脑密码必须受过专门训练。
第二,如果甲作案,那么丙一定参与。
第三,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
第四,作案者就是这三人中的一人或一伙。
从上述条件,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作案者中有甲。
B.作案者中有乙。
C.作案者中有丙。
D.作案者中有甲和丙。
答案是C。
此题的解题之扣是,假设丙没作案,会推出什么?
假设丙没作案,则甲没作案,则作案的是乙;又乙没有受过破译电脑密码的专门训练,不具备单独作案的条件。因此,三人中无人作案,与条件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作案者中一定有丙。■
[例2] 1-5基于以下题干:
某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共有6名委员:F、G、H、I、M和P。其中每一位委员,在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属的3个分委会中,至少要担任其中一个分委会的委员。每个分委会由3位不同的委员组成。已知的信息如下:
6名委员中有一位分别担任3个分委会的委员。
F不和G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H不和I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题干分析:
不妨简称担任3个分委会委员的人为“全委”。“全委”和其余任何一人都同在某个分委会任委员。由此可得,F、G、H、I都不是“全委”;“全委”只可能是M和P中的一个。这是本题之扣。
1. 以下哪项陈述可能为真?
A. F分别在三个分委会任委员。
B.H分别在三个分委会任委员。
C. G分别在三个分委会任委员。
D.I任职的分委会中有P。
答案是D。
解析:因为F、H和G不是“全委”,所以A、B和C不可能为真。
2. 如果在M任职的分委会中都有I,以下哪项陈述可能为真?
A.M是每一个分委会的委员。
B.I分别在两个分委会任委员。
C.在P任职的分委会中都有I。
D.F和M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答案是B。
解析:由于“全委”只可能是M和P中的一个,又在M任职的分委会中有I,说明M不可能是“全委”,否则I也是“全委”。可得“全委”是P。
A不可能为真。因为M不是“全委”。
C项不可能为真,因为P是“全委”。如果C项为真,则I也是“全委”。
D项不可能为真,否则该分委员会有F、M、I和P四人,违反条件。
3. 如果F不和M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以下哪项陈述必然为真?
A. F和H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B.F和I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C. I和P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D.M和G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
答案是C。
解析:由F不和M在同一个分委会任委员,可得M不是“全委”,因此,“全委”是P。所以,C项必然真。
4.以下哪项陈述必然为真?
A. M和P共同在某个分委会任委员。
B.F和H共同在某个分委会任委员。
C. G和I共同在某个分委会任委员。
D.I只任一个分委会的委员。
答案是A。
解析:因为M和P中必有一个“全委”,所以A项必然真。
5.以下哪项陈述必然为真?
A.F或G有一个分别是三个分委会的委员。
B.H或I有一个分别是三个分委会的委员。
C.P或M只在一个分委会中任委员。
D.有一个委员恰好在两个分委会中任委员。
答案是D。
三个分委会,每个分委会三个委员,共九个分委会委员。6人分任这九个委员。其中一人是“全委”,任三个委员,其余5人任六个分委会委员,因此,有且只有一人任两个分委会的委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