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正反两方面理解第34题
考研政治终于在期待中结束,关于考研政治分析题相信考生都有很多疑虑。第一时间为考生解读2014考研政治,并特别为考生详细解读今年的分析题。原题重现: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关于第34题,“应该说这道题出的题有它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般来讲,38题考的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那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一般来说它涉及到的是大问题,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问题,很少联系到我们的个人的问题。但是今年的这道题,一方面它是从大处着眼的,和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考点联系得非常紧密,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从小处着手,要联系我们个人的实际。”
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里面它引述的是美国的一个作家的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就是《世界是平的》,他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隔离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障碍,各种壁垒在逐步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不可分割,这样的历史趋势,当然是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这个基础上,这道题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第二个问题就是,它针对材料二。”“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对话。原来父母对小孩说,儿子乖乖的吃饭,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没饭吃,言外之意要跟你抢饭,要抢吃的。现在改了,女儿乖乖的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在等着和你抢饭碗。针对这样的一段对话问的是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那么这个问题其实在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面有一章在探讨,我那时候也看到过这篇文章,探讨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在,对人们的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那么根据这个影响来回答,应该说就符合第一个问题的思路。当然即使你没有看弗里得曼的这本书,我们从材料里面还可以联想到,它涉及到的材料里面的内容。第一世界是平的,讲的是全球化时代,这个没有问题。那么学习,当然我们要联想到知识,教育,人才,技术这些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在哪里想到的呢?在讲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的时候就讲到了。
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理解
“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过程中,像信息正日益取代以往的资本,成为了主要的资源。那么如何获取信息不仅对个人,对国家,对一个民族,在竞争中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对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在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大爆炸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知识它是成几何倍数的在增加,我们永远也学不完,所以我们就需要获取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有了这样一种工具,有了这样的一种能力,我们就能获取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这样一个大时代下,个人要想能够掌握这个时代的脉搏,能够有所作为,当然就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具备这样一个条件,否则的话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就能够说明为什么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
从“抢饭”到“抢饭碗”
第二个问题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常红利老师提醒考生,“里面都有抢,而且是西方人讲的,对他自己孩子教育的。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什么呢?联想到的是中国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流行的一种观念,什么观念呢?就是中国威胁论。所以说它说明了什么?我想从用词上就可以看到,原来说中国没有吃的,所以他跟你抢饭,现在讲抢饭碗,中国印度小孩到美国西方跟你抢饭碗。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是提高的。第一说明了中国在强大,竞争力在提高,我们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民族也好,我们的综合实力,竞争力确实在不断提高。第二也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西方国家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国威胁论,这种思想长期存在。那么对于这样的思想,我们要用事实给与驳斥,我们也应该通过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我想主要说明了这么两个方面。一说明了中国快速的崛起,综合国力的提高,实力的增强。第二说明了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还是长期存在的。我们需要采取一些主动的政策,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强公共外交,进行人文交流,为我们更好的融入时代,融入社会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