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6:25

考研政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3)

考研政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3)

2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08新增加,重点关注)(六)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马列、毛邓三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①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规律、建设规律、执政规律)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任务:发展经济。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六)
(1)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②坚持科学发展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坚持民主法治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
(3)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①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六)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六)
(1)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动力关键在于:结构调整。
26,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六)
(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07年 新加)西部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①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07新改)★★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五点! (农村工作中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村收入的途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基础薄弱;②工业素质不高;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人;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③促进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①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速度,有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27,实施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六)科教兴国和增强自主创新今年很有可能考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①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力量;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③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人才培养”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07新改)★★★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3)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3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七) (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6)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