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3:10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汇总(3)

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之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1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B」(2007年单选题第5题)。
    13、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由此产生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C」(2005年单选题第5题)。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无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形态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仅仅是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即具有实在价值的金银。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以及用来支付租金、利息、税金和工资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货币上述各种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运用。
    1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5、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信用货币有银行券、银行票据(如支票)、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造成通货紧缩。
    2012年考研课程推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政经知识点汇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