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九章(3)
(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97年有命题)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等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
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报告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报告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报告强调,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后来,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