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考点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本章分析题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历史转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章选择题主要考点: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6、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 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7、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到20世纪末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 “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9、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1、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要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3、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5.《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实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是: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实施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1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我国提出复关到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历时15年,风风雨雨,几经曲折,经过努力,终于在2001年12月加入了世贸组织。
17、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 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五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 的能力。
21、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22、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