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1: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考点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分析题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探索中的严重错误,以及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探索中的成果。
    本章选择题主要考点:
    1、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当时中国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3.《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5、“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
    6、 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 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 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7.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上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有七千余人,规模空前,通常被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纠正“左”倾错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9、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 年5 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 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 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 “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0、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1、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2、“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3、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1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7.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