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六章(6)
(四)西安事变(历年无命题)
蒋介石1936年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苦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努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舆论,中间党派也起了积极作用;国民党亲英美派起了一定的作用;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苏起了间接的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许多人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