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六章(10)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991、2000年有命题)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八路军刚开赴抗日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和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削弱当前之敌的空中突击和运输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南、皖中、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加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
在敌后战场,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
2.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概括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38年5月,在总结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经验基础上,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一般游击战争只是战术问题,对正规战争起到配合作用,但中日战争的特殊性,造成抗日游击战争是在外线作战,是大规模的,并逐步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担负起将来战略反攻的任务。游击战的作用表现在: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