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六章(4)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历年无命题)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冀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斗争。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学生还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部分国民党军队主张抗日,中国共产党开始与一些国民党官兵联系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之一李杜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事变失败后,共产党人同李济深、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 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