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56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三章(1)</p>

一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历年无命题)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与此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开销巨大,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层出不穷。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 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这些运动中,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了主要角色。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社会急剧动荡,一场大的风暴就要来临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在政治上,列强通过驻华使馆,向清政府派遣政治、军事及财政方面的顾问,提供附带苛刻条件的政治性贷款等方式,左右清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驻京的各国外交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各国驻京津地区的部队监视清政府的一举一动。清政府的外交、财政、军事等完为西方列强所控制,成了“洋人的朝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阶级基础,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与排挤,一直步履艰难。但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甲午战争迫于民族危亡的形势,全国曾出现设厂自救的运动。同时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投资设厂有利可图;第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尤其是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前后的激烈争斗,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给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空隙;第三,清政府“新政”采取的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权利、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的资本额超过万元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额超过1.6亿元。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三章(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