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51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四章(2)</p>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996、1999年有命题)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一,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
    第二,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第三,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大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同年底,《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担任主要撰稿人。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蓄,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延揽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这样,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并要以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最终建立一个像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揭露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礼教”。科学主要是提倡西方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点和一切社会问题,反对愚昧和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和无神论等。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他们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力图通过文学革命,把宣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改造成为适合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学。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对文学内容和形式进行8个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他们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猛烈抨击。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了中国新文学的典范。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所使用的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因此运动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也存在着一些弱点。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这是因为: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
    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四章(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