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51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四章(7)</p>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历年无命题)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五四运动后,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认为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临时书记,成员有李汉俊、李达等。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作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它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北京党组织对北方党团组织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外,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注重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三次论战。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这些争鸣和论辩,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第二,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后,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他们纷纷出版工人通俗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周刊》,广东的《劳动者》、《劳动与妇女》,济南的《济南劳动月刊》等。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还创建了工会和劳动学校。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出版《机器工人》。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上海的印刷工会、纺织工会和小沙渡劳工半日学校,北京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工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等。1921年1月,由李启汉、俞秀松负责的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和阶级斗争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建党问题的讨论。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中信中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条件进一步具备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四章(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