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四章(4)</p>
(四)、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1996年有命题)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第四,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法、意、日等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对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不予理睬,反而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 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两天内逮捕千余名学生。六三大逮捕后,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五四运动越出知识分子这一狭小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迫于全国各界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于6月10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