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8)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晚清时代,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时代,大大小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种原因从乡村搬到城市,开始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仍然占多数,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受剥削压迫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是中国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和狭隘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单凭自身的力量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充当外国洋行的雇员或代理,在帮助外国资本家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等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密切联系,提高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并投资新式企业,成为资本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大都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密切;中下层所办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较少,经营状况远不如上层所办的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