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二章(1)

一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97年考查过)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北方的白莲教、捻党,南方的天地会等纷纷揭竿而起。尤其两广地区受西方侵略之害更甚,反抗斗争更激烈。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领袖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社会的动荡、黑暗,人民的苦难,自身坎坷的经历,使他走上了反清道路。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和洪仁玕率先加入。随后他们在两广部分地区宣传教义,发展组织。1844年至1848年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三篇文章,宣传教义并为起义作思想准备。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下旬攻占永安州,洪秀全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肖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规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在永安还颁布了《太平礼制》、《太平官制》、《天历》,建立政治、军事、行政、礼仪等一整套制度。太平军随后由广西进入湖南,得到很大发展。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全军号称50万人,随后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捷报频传。3月19日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至此,建立起一个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
    建都南京后,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精兵北上试图直捣北京,未果。西征则溯江西上,扩大太平天国的控制地区,经三年多的反复斗争,到1856年春季,西征取得重大胜利,清军用来包围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亦被攻破,安徽、江西两省大部、湖北、江苏一部分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太平天国所管辖。此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进入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正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的苍白无力, 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正值太平天国全盛之时,1856年8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史称“天京变乱”。其结局是:居功自傲的杨秀清及部属2万余人被杀;有野心的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负气率精兵10多万人离开太平天国,于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为挽救危局,洪秀全封青年将领李秀成为忠王、陈玉成为英王,加上从香港辗转抵京的洪仁玕,重建了太平天国后期领导核心。太平军将士英勇苦战,多次重创清军,并与外国侵略军“常胜军”、“常捷军”、“常安军”英勇作战,取得重大胜利。但太平军将士的英勇作战,终未能阻止太平天国形势的逆转。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终在清王朝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二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