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二章(2)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995年考查过)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持续14年,纵横18省,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农民阶级不仅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忠诚战士;第三,它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特别是《资政新篇》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设想,超出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眼界。第四,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总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全面展开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清朝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主观上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他们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和斗争策略,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们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
    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二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