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13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二十三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一)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2  理由:首先,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其次,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形成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
   
    4.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状况和特点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文化还不发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制度尚不成熟和完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还存在着旧社会的影响。
   
    (2)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
   
    (3)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第一,从性质上看,它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相一致情况下的矛盾。第二,从状况上看,我国社会的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生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上层建筑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又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问题和弊端。第三,从解决方式上看,这些问题和弊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调整、改革和自我完善来解决。
   
    5√(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1. 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
   
    2. 生产力发展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其依据是:(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人的能力的进步和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如列宁所说,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3.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 意义: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6√(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的含义
   
    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种形式,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冲突,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2.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不仅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的量变过程,而且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坚持以经济为基础,同时进行政治、思想的分析。
   
    7√(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及改革
   
    1.社会革命及其根源、条件、形式和作用
   
    (1)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社会革命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思想革命”等不同,后者只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所作的概括,而前者则是指实现整个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2)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社会生产力。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中的决定性环节。
   
    (3)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能够发动摧毁旧政权的革命行动。
   
    (4)社会革命的形式有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但前者是最基本的革命形式,迄今为止社会主义革命都是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成功的。
   
    (5)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①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社会改革及其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1)社会改革是对同一社会形态内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进行调节,它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属于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它的作用主要有:①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为新社会制度诞生作量变及部分质变的准备。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改革,它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主动的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
   
    (1)科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科学的社会功能是解决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认识世界。科学的重要成果是“发现”。
   
    (2)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①技术的本质:技术既包括知识及能力形态的技术知识、构思、技能、方法,又包括物质形态的手段、工具、机器等。②技术的社会功能是解决人们在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目的是改造世界。技术的重要成果是“发明”。
   
    2.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9√(六)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强烈推动现代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造福于人类作出了贡献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问题,如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问题,称之谓“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取决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控制,也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解决“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技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10√(七)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交往又称交往活动,是指一定历史时代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交换或交换物品,劳动及其他活动,以及信息、观念、情感等的活动。唯物史观所使用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包括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总和。
   
    2.作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3)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促进人身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交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