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30:1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十八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这是因为:
   
    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杜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是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解决社会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同时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反作用。
   
    2√2.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它们是相互区别的,是不同领域的根本观点,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世界观、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历史观的组成部分。整体决定部分,世界观、历史观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影响历史观、世界观。
   
    3√3.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历史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
   
    (1)主要缺点:一是只考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察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和根源,也就是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二是只看到个别人物的作用,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也就是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一种典型的说法是:“王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4√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
   
    (1)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结束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它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5√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更替,它的作用及影响大小要受到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的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2)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自然资源不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广泛的利用,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因此,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订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地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与人的需要的和谐统一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还应考虑到人口数量、劳动资源以及实行的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6√(1)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制度的更替,它本身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2)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是因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口素质,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而现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不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7√(三)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就是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它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生产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四,生产方式制约和决定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及其大小。
   
    2.意义:掌握这一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8√(四)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1.原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
   
    ①客观规律起作用的情况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无需人的参与,与人的活动无关;社会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的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和表现出来。
   
    ②运动形式不同:自然界是物质世界中低级的运动形式;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发展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
   
    ①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类社会永远不能离开自然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意义:上述原理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②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现状,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9√(五)社会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不论是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从认识论上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而马克思的结论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由:
   
    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制约,共生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基本领域包括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内容。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10√(六)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1.社会有机体
   
    (1)含义:社会有机体是指作为人类个体之间交往关系的产物的社会,是由社会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2)特征: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有机体,一是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只中;二是社会有机体是以人为主体的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三是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构成:社会有机体既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三大社会生活领域,又包括其他社会要素,如家庭、氏族、阶级、民族等人们的共同体。
   
    (4)意义:坚持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观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有机体的变化发展及其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有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部分和从部分理解整体,有利于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2.社会结构
   
    (1)含义: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2)基本结构:人类在三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密切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