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重点分析题7
7.以下是关于我国宪法修改的一组材料:材料1
妥善处理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修改宪法必须准确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行宪法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直在探索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共和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产生过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
材料2
1982年12月4日,顺应时代的发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四部宪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的现行宪法,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指明了国家的根本道路和发展方向。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
材料3
20多年来,依照法定程序,现行宪法曾先后经历了3次修改: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整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个宪法修正案,共17条,不断完善了现行宪法。这几次修宪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只对不修改就会妨碍改革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可以采取宪法解释的办法予以明确的不改。这些修改,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深化。
材料4
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最新的宪法修正案。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用“财产权”代替“所有权”,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物权、债权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财产权,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完善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以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
请回答:
(1)我国宪法不断修订的过程包含了哪些哲学原理?
(2)材料2指出,1982年宪法“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为什么此后宪法还要多次修改?
(3)分析材料4中我国宪法确立对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的重大意义。
7.【答案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宪法也必然随之不断修订,这既是经济基础变化和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宪法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2)尽管1982年宪法“是一部合乎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好宪法”,但对它的修订和完善仍然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客观实际,必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宪法的有关规定。在保持稳定中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稳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宪法,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3)宪法的这一规定,保护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没有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重大方针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有利于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