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讲义1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941年《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毛泽东主义 1943年 王稼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第一次公开使用毛泽东思想概念
专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文件
1.1945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体系,即毛泽东思想。(但仅有毛泽东思想定义,无具体内容)
2.1945 刘少奇 中共七大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践之统一的思想即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可概括为9个方面(了解)。
3.198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核心问题:评 论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定义,基本内容,基本评价,活灵魂)
一、 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象(可概括为三句话,均来自81年的《决议》)
1. 毛思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① 毛思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独立于马列之外的另外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立场、方法、理论均来自马列主义)
② 毛思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38年,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2. 毛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1982,十二大修改党章时加入"建设",81年《决议》中并未有)
3. 毛思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 毛思主要是毛同志的思想(不能说就是毛个人的思想) 邓小平、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创造最多,贡献最大,水平最高"--主要体现在毛的著作当中。
② 毛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留意:辨析题,多选题。
如:毛思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毛思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先导(√)
二、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条件
(一) 形成的时代条件
1. 20世纪前中期(1900-1949 ),时代主要特征:战争与革命 "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在中国传播,无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会是什么样的?
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的指导下发生的,毛思是对十月革命的总结形成的。 2. 20世纪后半期 时代特点:和平与和平
(二) 思想理论渊源 毛思为什么诞生,即来源问题,国内外争论最多,国外学者认为毛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结(× )
1. 主源:马列主义 为什么马列主义会和中国实际逐渐地结合? 因为中国人民追求马列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鸦片战争后即开始学习西方,毛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学西方做出了总结:
① 林则徐(最早)"师夷长技以制夷"低层次地学习西方
② 康梁、孙中山 同: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中国的封建制度、由资阶掌握国家政权(国体同) 异:A.政体(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B.学习方向(日英、美) C.方式、方法(改良、革命)
③ 1915年,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④ 共产党的诞生,学习苏联--全新方式
题1.毛泽东思想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到:1921年以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代表人物(ABDE)
A. 洪秀全 B.康有为 C.梁启超 D.严复 E.孙中山
题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辨析) 不全面:因为之前,已知马恩,《万国公报》中提到,戴季陶等人也有提到过,但并不代表其信仰马恩,有批判、赶时髦之意,而真正宣传马恩、学习马恩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
题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传播/会与中国实际结合/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历史必然? 因为:
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被历史史实证明了的,其中有些虽然已经过时,但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如唯物史论、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学说…
② 马克思主义专门为无产阶级创立的学说。 中国是否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条件 A.阶级条件 B.思想条件
③ 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了比较、论证、选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1919,胡适"实用主义":多谈问题,少谈主义
李大钊"只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20,"假社会主义"(吉尔特社会主义)
1921,中国化"无政府主义" 经过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全民化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选择,不是一时感情冲动,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主流地位 2. 次要来源: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3. 其他:阶级条件、实践条件(基础) (选择)毛思诞生的主要条件:
三、 毛思发展的历史进程(选、辩、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萌芽--)形成--〉成熟,掌握基本历史过程,毛思形成时间、代表作品、内容等) ① 萌芽:毛思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时间:党的创建及国民革命初期(1921-1927) 最主要:反映革命的阶级关系
A. 革命对象: "敌与友"的问题:革谁的命,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
胡绳认为,"孙中山未找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未发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 1921,中共一大,由共产国际起草第一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最高纲领
1922,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纲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在重申最高纲领时)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评价:破天荒第一次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问题,中共初步认识到中国国情,有一定水平。
毛重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于1948年正式把官僚资产阶级当作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B.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确定 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资产阶级领导"
有人认为"革命由资阶进行,胜利是无阶"( × 无阶对革命的领导权是在斗争条件下取得的 1925,中共四大的突出贡献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及工农联盟问题"(96辨析)
C. 同盟军(即"领导谁" a. 农民阶级:贫农(中农) b.小资产阶级,民资 明确"中国资产阶级"的概念(辨析)--按文献
(1) 大资产阶级:买办、官僚资阶--反动、均是革命对象
(2) 中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由私人投资合股的企业成员组成,与官方无实质性关系,是近代资阶的发展方向,受到各方面的压制。毛认为:中产阶级友两面性
(3) 小资产阶级不是资阶范畴。
狭义:指农民阶级当中的自耕农;
广义:农阶均是小资阶,还包括城市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广大青年学生。
--因为小资阶均是劳动者,并不剥削别人,所以"中国资产阶级"概念中并不包括小资产阶级。
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即与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但联合中需要斗争吗?
1921-1927,中共的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也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萌芽的表现 D. 代表性作品
标志: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b.《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1927
②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基本)形成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道路部分,即最有中国特色部分的基本形成)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
A. 时代背景:毛思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 基本形成时间(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中期
C. 代表性作品(多选)
2001年大纲未列具体篇目,只列出毛观点 1928-30四篇: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
把握
①论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条件问题(理由)
②在毛著作中,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井冈山的斗争》论述根据地建设及工农武装斗争的具体措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中心:党的工作中心应以乡村为中心--批判城市中心论。但中央认为"毛试图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很危险的"
《反对本本主义》1930.5
第一次提出中共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从认识论的高度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③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土地革命后期、抗战时期:一系列政治会议,35-45抗战胜利
A. 条件
a. 主观条件:毛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b. 35年以前,中共经历了两次胜利(北伐、土地革命战争),两次失败(国民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总结,走向成熟
c. 抗战的伟大实践(八年)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相交织,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d. 延安整风后(五年),全党理论水平有提高 召开六届七中全会、七大
B. 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非最主要)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最主要) c. 代表作品: 《发刊词》第一次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两大特点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综合理论论述) 《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侧重于对革命建设及未来社会的构想
C.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策略思想
④ 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思的继续发展
A. 总结的军事思想 "十大军事原则"
B. 49年,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国家政权) 49-5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最典型:毛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即"三大改造"问题 56年后,针对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第一次提出《论十大关系》--走自己的道路 毛矛盾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 (主要把握《论十大关系》及中共八大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思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宏观上)
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② 是在反对党内、国内、外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 是毛个人智慧与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的结果
④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四、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总括)
(一) 由中国特色的一系列理论 81年《决议》中的六个方面与七大刘少奇概括的有所不同: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 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归为三大法宝中的武装斗争)
4. 政策与策略
5. 思想政治与文化工作
6. 党建
(二) 毛思的科学体系最终围绕解决两个中心问题有一理论政策,但未有宏观上的全局性的指导思想
五、 毛泽东思想的总体评价(论、材、选)
(一) 毛思的历史地位
1. 中共七大确立毛思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一次)
2. 1957,中共八大,未提毛思为指导思想,因为党内民主风气浓重,反对个人崇拜,且斯大林反感是主要原因。
3. 中共九大,因为与苏联矛盾、斗争,所以一直提毛思为指导思想至十五大。
(二) 81年《决议》正确评价毛思与毛 毛思仍是党的指导思想 但要把毛晚年的个人错误思想与毛思相区别--创举 (全面论述毛思的六个基本内容与活灵魂均来自81年的《决议》)
(三) 综合评价毛思的历史作用(地位) 在毛思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三项伟大成就:
1. 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2.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毛思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思确立的重要制度至今未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3. 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6-76,翻了严重错误),但仍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先导。所以说邓论形成是在毛思的指导下
4. 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支柱
5. 毛思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恢复、继续、坚持毛思,即科学地对待毛思
2. 纠正毛个人晚年错误思想、理论
3. 坚持及发展毛思(毛思本身就是开放和发展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