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24:28

从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看考研政治复习2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在组织战役、战斗的时候,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并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战斗准备工作。 为什么必须强调作好准备呢? 因为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打歼灭战,要求打得稳、准、狠,不打则已、一打必歼。要达到这个目的,除集中优势兵力外,还必须充分准备。每个战役的胜利程度是和准备工作完成的程度密切联系着的。准备愈充分,胜利愈大,时间愈短,代价愈小。
    这一点要说明的是,每位备考研究生(论坛) 入学统一考试的学生,对政治理论这一学科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在准备进入复习阶段之前就应该先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复习的重点、复习阶段安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历年真题有个大体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便于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由于这门学科的事实性较强,因此必须时刻留意考研政治的动态,对社会热点,焦点以及相关观点予以关注,锻炼用学科内相关理论知识去解释社会现象,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复习、练习和提高,为最后的胜利做好一切准备。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政治理论课程难就难在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灵活性强,变化性大,要求具有较强的思辨力和理解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特别是对于志在夺取高分的考生而言,其要求也就更高。而政治理论的复习除了讲求阶段性意外,还有就是要特别重视连贯性,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部分内容就尤为明显,因为很多经济学公式与原理的掌握是必须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的,因此在掌握一个部分内容后只有趁热打铁将相关内容一一吃透,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时间和精力不必要的浪费!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我们不要把政治理论的复习看成一成不变的阵地战,只坚守在自习室埋头苦读的啃理论,拼命的在题海里挣扎,力求游到彼岸。其实政治理论的复习的确需要在整体的复习计划中切割出整块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运动战”的必要性,即在复习其他学科的间隙,利用学科交叉学习的方式进行大脑的休息,同时可以利用其他零散的时间利用口袋书进行记忆刺激。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每位备考的考生都希望自己的复习能够一网打尽,争取不遗漏每个细节,但是复习中会发现,要想覆盖到每个考点并非做不到,但是如若吃透每个考点并非易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的放矢!即重点,难点必须坚决夺取,即使占用了大量时间,也毫不吝惜精力。而对于历年考题中很少出现或者以非常小的分值出现的知识点,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的放弃,以确保大部分分值的夺取。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这一点看似和考研政治不沾边,其实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就是已经被俘获的敌人,用之于习题也就等于把自己置身于前线,通过这种学与练的结合找出学之不足,促进学之积累,同时以练之心得去反之与学之理论同样可以深化认识,得到新的体会,二者相得益彰,收效甚多!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虽然考研复习紧张激烈,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调整休息,大脑是难以发挥最大的功效的,最后只能身心俱疲但却收效甚微。短时间的休整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时间,从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我们得知,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过长的休息一方面对记忆的保存有一定影响,同时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有的紧张状态,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看考研政治复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