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4)
考研政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核心考点(4)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处在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七)★★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 ①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七)
(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 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八)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 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多党协商职能: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互、肝、荣。 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
3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8新增,关注)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多选注意) (2)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3)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八)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同时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08年新增)重点 关注 ①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②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5)尊重和保障人权(07年新加)★★★ 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
3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九)次重点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 :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 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九)
(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②在思想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 ③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 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