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马哲唯物论重点:人与自然关系的2个问题
马哲是马原的中南点,而人与自然关系又是马哲中的重要考点,常常考分析题,面对这类题目,很多考生不知所云,不了解怎么回答。下面新东方在线帮助同学们重新梳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问题,帮助考生打好强化复习之基。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要先从人或人类社会的出现说起。
物质世界最初指的只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人们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在这里,物质资料生产是理解的关键。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而且使自然界成为自己改造的对象,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都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简单地说,只要人存在,就都得实践,而只要有实践,最基本的或者说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即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所以我们已经梳理清楚了人与自然关系如何产生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反过来,人和人类社会通过实践得以维系和发展。总而言之,一句话,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事实上,“解铃还须系铃人”,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实践。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或和谐或紧张,根源不在与自然界,而在于实践活动合理与否。从这个逻辑出发来重新思考2011年第34题的第1问“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个题目就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送分题。垃圾与资源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垃圾还是变垃圾为资源,根源都在实践,只不过前者是不合理的实践,后者是合理的实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