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17:5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一、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

    交往,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马克思的交往观与主客体理论、实践观、唯物史观具有内在联系。但交往思想并不始于马克思。在马克思之前,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对交往早有论述,只是其研究视野过于狭窄,都是种种片面的交往观。
    马克思独特之点在于,他把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做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此种思想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关系分析入手的。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而在原始人类那里,则表现为极其简单的自然的交往关系。原始人类必须如此,才能抵御灾害,解决起码的“生命需要”、“劳动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需要”。这种简单协作性的自然的交往.说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和原始人类之间的依赖关系的特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人类历史就是从这种有限而低下的自然的交往活动开始的气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相对提高,人类自身生产的不断发展,原始的自然的交往的社会化便逐渐扩展.而交往的社会化愈紧密、频繁,人类素质就会提高.社会生活就会进步。
    马克思关于原始的交往关系的思想,既含社会学意义,更主要的含哲学、经济学意义。在后者意义上,他明确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基点:第一,交往与生产是同一的,没有交往、生产,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人类个体的生命,种族的形成,是社会生活两性交往、生产的结果。第二,没有交往、生产,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社会是人类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的产物。第二,没有交往、生产,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交往、生产的活动形式日益拓展,是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动力。
    依据三基点,针对19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种交往观,马克思予以简要的批判分析,阐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交往观。一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的交往观。指出自我意识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围绕主体交往目的、任务产生的。意识是交往的有自身规律的与物质活动关系相适应的意识,是物质活动关系的自觉反映。普遍的精神交往关系植根于基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关系之中,绝不是相反。二是针对费尔巴哈纯粹自然的交往观。指出交往从自然的交往起始,但非纯粹自然的.交往既是现实的人们之间的活动关系,又是现实的人与白然和社会物质的、信息的、能量的交换关系。现实的交往关系是以有交往关系运动的结果,是历史的实践的。三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交往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商品价值和交换价    值等同起来,掩盖了生产、交往的实质。马克思指出,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生产决定交换,只有透过交换价 值的物的表象,才能揭示交往、生产的本质。
    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儿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问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原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质是互动的,而非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的。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综合上述交往的含义,我们把“交往’,概念界定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