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5:15:49

2018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7)

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单选)
    A、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2.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 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说明维新派主张:( )(单选)
    A、“兴民权,改民主”是中国唯一出路 B、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制
    C、进行社会革命 D、兴民权、设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是围绕以下哪些问题展开的?( )(多选)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民主共和
    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D、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1.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耒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因为当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曰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主要有:①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②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等书。④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⑤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 堂等。⑥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 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维新派的变法维新活动引起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的反对,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 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 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他们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2)百日维新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曰,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曰维新"。其内容主要有: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蟊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釆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箱,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 学会。
    "百曰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幵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9月28曰,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史称“戊戍政变”。戊戍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写在后面
    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维新派,首先要记住的是其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思想,尤其是其君主立宪思想。论战中,要注意维新派是主张“改科举”而非“废科举”,并且论战中的思想的交锋较为重要,因而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百日维新的措施内容作了解即可,不用死背,要明白其核心的是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但百日维新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以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更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经济基础,因而戊戌维新只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温和的改良方案。此外,戊戌变法中的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是我国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要防止这个知识点作为选项出现在其他题目中。
    答案及解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