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重要的“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历史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到“运动”有那几处,跨越两个世纪近百年的一个王朝有个民国,涉及到地主改良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党、追求进步的学生、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等中国多阶级的社会活动。在近代史中,这些运动都属于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一群人,有意识且有计划的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集体行为,主要包括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按时间顺序大致有如下几个运动:
第一个运动是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自身领导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对洋务事业思想完整表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中学支配西学。),此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业绩:
(一)兴办近代企业。1、军用企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最大兵工厂);金陵机器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堂)(最大造船厂);天津机器局(崇厚);湖北枪炮厂(张之洞汉阳)2、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淮军、湘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继承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倡“自强”、“求富”(口号);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不是要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的特点:1、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运动比起太平天国和明天说起的戊戌变法更容易考)
二、维新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甲午惨败,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知识分子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他们代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这也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新的高度:不但科学技术,还要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康、梁(其学生为蔡锷是护国运动的发起人,梁本人后来与革命党的分歧中被称为保皇党)、谭嗣同、严复。
作为方面: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因甲午战争“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5、设学堂(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实务学堂(长沙)
6、办报纸(梁启超《实务报》、严复《国闻报》、湖南《湘报》(其中2,4,6需背下来)
在此期间:政界有三派:出了新兴的洋务派就是与维新派对立的守旧派。三派(主要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对峙的焦点是: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这些问题多与“西学中体”有关。论战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戊戌变法共计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意义:(1)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改革君主****制度;(3)思想启蒙运动。4、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失败的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内因):(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幻想帝国主义支持;(3)、惧怕人民群众;外因:守旧势力强大。
三、保路运动(群众革命运动)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