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51:35

2015中医综合辅导: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一

中医综合考研需要大家熟练把握中医基础理论,打好基础才能够不断进步和提升专业课素质。下面新东方在线小编为大家奉上2015中医综合辅导: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希望考生通过学习,打好专业课基础。
    下面请看2015中医综合辅导: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一
    第一章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2.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3. 《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
    *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 尤其对脉学有较祥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4.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6. 《诸病源候论》 隋代 巢元方 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 陈无择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8. 《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 钱乙 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字守真(刘河间) 寒凉派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 字子和(张戴人) 攻下派 “邪去则正安” “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 字东壁(李东垣)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 字彦修(朱丹溪) 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10. 命门学说
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2015年考研紧张进行中,虽然目前复习的重点是公共课,但是小编希望考生也要重视专业课复习,统筹规划,才能够取得最佳效果,预祝大家2015年考研成功,加油!
   【2015考研关注】
考研时间考研报名报考指南院校信息
注意事项考研动态复习经验考研真题考研资料考研课程 【热文推荐】
      2015年考研择校:各院校、专业人气排行汇总 2015年考研复习全程备考规划【公共课+专业课】
      考碗族的新难题:考研VS考公务员      考研视角:全国各地学霸去哪儿
    【新东方在线2015课程中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中医综合辅导: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