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50:16

2014西医综合考研:循环系统疾病剖析(2)

循环系统疾病也是备考2014年西医综合考研同学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对于各种疾病的是临床表现、发病的机制和病理以及该如何治疗,大家都要熟悉,有助于日后的临床实践。新东方在线小编编辑整理了循环系统十大类疾病,为大家详细的分析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备考。下面来看相关知识。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一)症状
    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2)端坐呼吸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
    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大多于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其发生机制除因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小支气管收缩,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等也是促发因素。
    (4)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是左心衰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
    2.咳嗽、咳痰、咯血
咳嗽、咳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此种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二)体征
    1.肺部湿性啰音 肺部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患者如取侧卧位则下垂的一侧啰音较多。
    2.心脏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舒张期奔马律。
    二、右心衰竭 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体征
    1.水肿
体静脉压力升高使皮肤等软组织出现水肿,其特征为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胸腔积液也是因体静脉压力增高所致,因胸膜静脉还有一部分回流到肺静脉,所以胸腔积液更多见于全心衰时,以双侧多见,如为单侧则以右侧更为多见,可能与右膈下肝淤血有关。
    2.颈静脉征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
    3.肝脏肿大 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及大量腹水。
    三、全心衰竭 右心衰继发予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当右心衰出现之后,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
                  

kysix 发表于 2017-8-6 16:06:23

    【实验室检查】
    一、超声心动图
    1.比X线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及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
    2.估计心脏功能
    (1)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2)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治疗】
    一、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1.基本病因的治疗
    2.消除诱因 常见的诱因为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应积极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对缓解淤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1)噻嗪类利尿剂:以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为代表,作用于肾远曲小管,抑制钠的再
    吸收。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大剂量应用还可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应注意监测。
    (2)袢利尿剂:以呋塞米(速尿)为代表,作用于Henle袢的升支,在排钠的同时也排钾,为强效利尿剂。低血钾是这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必须注意补钾。
    (3)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用于心力衰竭时,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除对循环RAS的抑制可达到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心脏组织中的RAS的抑制,在改善和延缓心室重塑中起关键的作用。②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可使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同时亦有抗组织增生的作用。
    3.正性肌力药
    (1)洋地黄类药物:
    1)药理作用
    ①正性肌力作用:洋地黄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一K+ ATP酶,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②电生理作用:一般治疗剂量下,洋地黄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的抑制最为明显。
    ③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对迷走神经系统的直接兴奋作用是洋地黄的一个独特的优点。
    2)洋地黄制剂的选择:
    ①地高辛:口服片剂0.25mg/片,口服后经小肠吸收2~3小时血浓度达高峰:4~8小时获最大效应。
    ②毛花苷丙:为静脉注射用制剂,注射后10分钟起效,1~2小时达高峰,每次0.2~0.4mg稀释后静注,24小时总量0.8~1.2mg,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加重时,特别适用于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kyfive 发表于 2017-8-6 16:36:50

    3)应用洋地黄的适应证:
    慢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则更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征。对于代谢异常而发生的高排血量心衰如贫血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l缺乏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因所致心衰洋地黄治疗效果欠佳。
    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衰,常伴低氧血症,洋地黄效果不好且易于中毒,应慎用。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舒张不良,增加心肌收缩性可能使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更为加重,洋地黄属于禁用。
    4)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
    ①洋地黄中毒表现: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又伴有传导阻滞是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洋地黄可引起心电图ST—T改变,但不能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中枢神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黄视、倦怠等。
    测定血药浓度有助于洋地黄中毒的诊断,在治疗剂量下,地高辛血浓度为1.0~2.0ng/ml。
    ②洋地黄中毒的处理:发生洋地黄中毒后应立即停药。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如血钾浓度低则可用静脉补钾,如血钾不低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电复律一般禁用。
    4.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西医综合考研:循环系统疾病剖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