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041答案
新东方在线汇集整理了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频道!参考答案:
414.B 415.C 416.D 417.D 418.A 419.C 420.B421.C.422.B 423.C 424.C 425.C 426.D 427.A428.C 429.B 430.C 431.C 432.C 433.D 434.C435.D 436.B 437.B 438.A439.A 440.D 441.D442.D 443.D 444.A 445.D 446.C 447.D 448.A449.B 450.C 451.D 452.C 4S3.A 454.C 455.B456.D 457.D 458.B459.D 460.D 461.B 462.C463.B 464.A 465.B 466.D 467.C 468.A 469.C470.B 471.D 472.E 473.A 474.D 475.D 476.A477.B 478.B 479.ABD 480.AB 481.AB 482.ACD 483.ABC484.BCD 485.ACD
414.B 在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CD4+ T细胞。
415.C
416.D
417.D ①结核结节是结核病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结核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及外周集聚的淋巴细胞、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注意:此组成无巨噬细胞参与,因巨噬细胞一上皮样细胞一朗格汉斯巨细胞。②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③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如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镜下为红色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干酪样坏死灶中的结核杆菌仍然存活,可成为结核病恶化发展的原因。
418.A 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原发综合征。其原发病灶常位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为直径l.0~1.125px,灰白色的炎性实质灶,称Ghon灶。
419.C ABCD均是继发性肺结核,其中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
420.B 浸润型肺结核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病变以渗出性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有炎症包绕。经合理治疗,渗出性病灶可吸收、纤维化、钙化而痊愈。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干酪坏死灶扩大,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局部可形成急性空洞。急性空洞一般容易愈合。若急性空洞经久不愈,可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421.C 结核球是直径2~125px,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多为单个,也可多个,常位于肺上叶。x线片上有时很难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
422.B 肠结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①原发性肠结核很少见,常发生于/小儿,一般由饮用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②绝大多数肠结核为继发性肠结核,多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多明反复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引起。
423.C ①结核性腹膜炎常由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其原发灶最常见为溃疡型肠结核,其次为肠系 膜淋巴结结核或结核性输卵管炎,由腹膜外结核灶经血道播散至腹膜者少见。②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多由结核杆菌在短期内大量侵入肺静脉分支,经左心至体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③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肺结核、骨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常是血源播散的原发灶。④肾结核和骨结核90%以上为肺结核经血道播散引起。
424.C 结核性脑膜炎病变以脑底部最明显。在桥脑、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有渗出物。脑室脉络丛及室管膜有时也有结核结节形成。
425.C 女性生殖器结核以输卵管结核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内膜结核和卵巢结核。
426.D 骨结核90%以上为肺结核经血道播散引起(A对、D错)。骨结核中以脊椎结核最多见,多发生于活动度大的T10~L2。
427.A 淋巴结结核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以颈、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多见,尤以颈淋巴结结核最为常见。淋巴结常成群受累,呈串珠状。
428.C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后称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可见,伤寒小结内主要含巨噬细胞。
429.B 伤寒杆菌常寄居在胆囊内,可在胆汁中大量繁殖,并经胆汁由肠道排出,成为带菌者(传染源)。
430.C 伤寒杆菌经胃进入小肠,当感染细菌量较大时,细菌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由于回肠末段含丰富的集合淋巴小结或孤立淋巴小结,因此伤寒肠道病变以末段回肠最明显。
431.C 伤寒肠道病变分4期:髓样肿胀期(第1周)、坏死期(第2周)、溃疡期(第3周)及愈合期(第4周),每期大约持续l周。在起病第3周,坏死肠粘膜脱落后形成溃疡,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但坏死严重时可深达肌层及浆肌层,甚至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大出血。
432.C 横纹肌腊样变性是指伤寒时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的凝固性坏死。
433.D 机体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第6周血清出现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有血清诊断价值。
434.C 435.D 后天梅毒分一、二、三期,一、二期梅毒称早期梅毒,三期梅毒称晚期梅毒。①第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3周左右,形成硬性下疳,局部淋巴结肿大。②第二期梅毒:下疳发生后7~8周,体内螺旋体再次大量繁殖,引起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梅毒疹和血管炎。此期病灶内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故传染性最大。其传染性大小排序为:二期>一期>三期。③第三期梅毒:感染后4~5年。累及内脏,特别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树胶样肿形成。④可见,硬性下疳属早期表现,树胶样肿为三期梅毒的表现,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瘤,-S鞍鼻为梅毒的并发症或后遗症。
436.B 梅毒常累及主动脉,引起梅毒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瘤破裂常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
437.B 梅毒的基础病变为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小血管周围炎和树胶样肿。小动脉周围炎是指围管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浆细胞恒定出现是梅毒的病变特点之一。
438.A 阿米巴肝脓肿是肠阿米巴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见于阿米巴痢疾发病后1~3月内。
439.A 阿米巴肝脓肿常继发于肠阿米巴病。肠道阿米巴滋养体一般经肠壁小静脉进入肝脏(A错),偶而也可直接进入腹腔而侵犯肝脏。阿米巴肝脓肿常为单个,多位于肝右叶,脓肿内容物呈棕褐色果酱样。
440.D
441.D
442.D 虫卵引起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因成熟虫卵含成熟毛蚴,其头腺分泌物有抗原性,从而引起特征性虫卵结节,即血吸虫性肉芽肿。
①慢性血吸虫虫卵结节即假结核结节,状似结核性肉芽肿,而不是结核性肉芽肿,中央无干酪样坏死灶。②嗜酸性脓肿,状似脓肿而非脓肿,实际上为嗜酸性粒细胞堆积,其间可见菱形或多面形屈光性蛋白质晶体,即Chareot-Leyden结晶,系嗜酸性粒细胞的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
443.D
444.A 含结核杆菌的微滴致病性最强的是直径<5lμm;硅尘颗粒致病性最强的是直径l~2μm。
445.D
446.C ①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原发综合征,其原发病灶常位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称Ghon灶)。②继发性肺结核好发于肺尖或锁骨下。
447.D
448.A
449.B ①伤寒杆菌一胃一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一回肠淋巴组织(致敏)一被巨噬细胞吞噬、或入血一败血症、内毒素产生毒血症症状一胆囊中寄居的伤寒杆菌再次入肠,重复侵入已致敏的淋巴组织,使其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致肠粘膜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②痢疾杆菌一胃一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一结肠粘膜固有层繁殖一细菌释放内毒素,使肠粘膜产生溃疡;志贺氏杆菌释放的外毒素导致水样腹泻。
450.C
451.D 急性菌痢的早期为急性卡他性炎,表现为肠粘膜分泌亢进、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肠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称假膜性炎,此为急性菌痢的特征性病变。
452.C
453.A 肠伤寒的溃疡多发生于溃疡期,即病程的第3周,参阅431题解答。急性菌痢的“地图状溃疡”发生于病程的第1周左右。
454.C
455.B
456.D
457.D 参阅第434—435题解答。
458.B
459.D
460.D
461.B
462.C
463.B
464.A 各种常考疾病的特征性病变归纳于此,以便记忆。
465.B
466.D
467.C
468.A 各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归纳于此,以便记忆。
469.C
470.B
471.D
472.E
473.A 各种常考疾病的特征性溃疡归纳于此,以便记忆。
474.D
475.D
476.A
477.B
478.B
①当人接触疫水后,尾蚴侵入皮肤,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称尾蚴性皮炎。②童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受损最明显,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水肿、点状出血。③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引起病变,但以虫卵引起的病变最严重,对机体的危害最大。因成熟虫卵含成熟毛蚴,其头腺分泌物有抗原性,从而引起特征性虫卵结节(血吸虫性肉芽肿)。
479.ABD 原发性肺结核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脯门淋巴结结核称原发综合征。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属于继发性肺结核。
480.AB ①慢纤洞型肺结核的特点为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等,不规则。壁厚达lcm以上。镜下,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其中有大量结核杆菌;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②肺尖是继发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
481.AB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但肠道病变和症状较轻微,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型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型菌痢多由毒力低的福氏、宋内氏痢疾杆菌引起,而毒力强的志贺氏、鲍氏痢疾杆菌反而少见,这与我们常规想象相反。原因未明,可能与特异体质有关。
482.ACD 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菌痢,多由急性菌痢转变而来,以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居多。有的病程达数月或数年,因此肠道病变新旧并存。慢性溃疡常过度增生形成息肉,肠壁各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使肠腔不规则增厚、变硬,严重病例可致肠腔狭窄。
483.ABC 后天梅毒可分一、二、三期。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3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疳,因其质硬,称硬下疳。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炎为其基本病变。树胶样肿为三期梅毒的 特征性病变。
484.BCD 梅毒性树胶样肿和结核结节的比较见下表。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是梅毒的基本病变,因此不见于结核结节。
485.ACD ①与结核结节内的结核杆菌存活不一样,血吸虫虫卵结节中的毛蚴是死芒的,只有死亡的虫卵才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不是转移性钙化)。②慢性血吸虫卵结节由大量类上皮细胞(由巨噬细胞转变而来)和少量异物巨细胞构成,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增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