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033答案
新东方在线汇集整理了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频道!参考答案:
148.B 149.D l50.B l51.D l52.A l53.B l54.B155.A l56.A l57.D l58.A l59.D l60.D l61.D162.B l63.C l64.D l65.A l66.B l67.D l68.C169.A l70.A l71.B l72.D l73.A l74.D l75.C176.C l77.C l78.B l79.A l80.D l81.A l82.B183.A l84.D l85.D l86.B l87.A l88.C l89.D190.E l91.C l92.A l93.BDl94.ABCD l95.ABC l96.AB197.ABD l98.BCD l99.ABCD
148.B HDL是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尤其HDL2与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率负相关)。
149.D 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50.B 按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应答学说,多种病因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MPC-1、PDGF、TGFB等),吸引单核细胞积聚(B),并迁入内皮下间隙,吞噬脂质,形成单核细胞源性泡 沫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激活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后者吞噬脂质,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151.D
l52.A ①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胆固醇后成为泡沫细胞,内皮下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成为脂纹。②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进入内皮细胞内膜的脂蛋白发生修饰而成,可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出现脂质池,分解脂质产物,与局部的载脂蛋白共同形成粥样物质。③纤维斑块和粥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但出现比脂纹晚,动脉瘤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性病变。
153.B 粥瘤也称动脉粥样斑块,是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镜下见在纤维帽之下,含有大量不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由于动脉粥样斑块无急性炎症,因此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154.B 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主动脉时,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病变最严重,其次为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
155.A 当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肾动脉时,因粥样斑块所在管腔狭窄,可导致。肾缺血,肾实质萎缩、间质纤维化;如斑块合并血栓形成可导致肾组织梗死,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大凹陷瘢痕,多个瘢痕可使肾缩小,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BCD均正确。
156.A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包括脂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复合性病变是指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基础上继发的病变,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和血管管腔狭窄。
157.D 冠心病心肌梗死后一般在6小时后肉眼才能辨认。
158.A 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据调查,约75%的患者具有遗传素质,患者有家族史。
159.D
l60.D 脑出血是良性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常发生在基底核、内囊,其次为大脑自质、桥脑和小脑。出血多见于基底核,是因为支配该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支,直接受到大脑中动脉的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和牵引,致豆纹动脉破裂出血。
161.D 急进型高血压最常累及肾,其特征性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最常累及肾的入球小动脉,也可波及肾小球。并不是最常累及肾弓形动脉。ABC均正确。
162.B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属于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按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链球菌细胞壁的C抗原引起的抗体可与结缔组织的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链球菌壁的M蛋白与存在于心脏、关节等处的糖蛋白发生交叉反应,导致组织损伤。风湿病多发于5~15岁,男女发病无差异。请注意:①风湿病既可为浆液性渗出,又可为纤维索性渗出;②风湿性关节炎呈浆液性及纤维素性渗出,渗出物易被完全吸收,不遗留关节畸形;③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纤维素性渗出,不易吸收,容易遗留关节畸形。
163.CAschoff小体也称风湿小体,是风湿病增殖期的特征性病变。在心肌间质的Aschoff小体多位于小血管旁。Aschoff小体多见于风湿性心肌炎,在风湿性心外膜炎偶见(C错)。由于病理切片的断面不同,横切的Aschoff细胞呈枭眼状,纵切的Aschoff细胞呈毛虫样。
164.D ①在风湿病的变质渗出期,心脏、浆膜、关节和皮肤等部位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粘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病变累及心外膜时,可形成绒毛心。@Aschoff细胞为巨噬细胞源性,在纤维素祥坏死基础上,巨噬细胞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形成。镜下可见单核、双核或多核,有人将多核者称之为Aschoff巨细胞。
165.A 当风湿病累及心内膜时,由于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反流冲击较重,引起左心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cCallum斑。
166.B
l67.D①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风湿性心外膜炎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B对)。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②风湿性动脉炎是大小动脉均可受累,其中以小动脉受累常见。急性期,血管壁发生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后期,血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
168.C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由毒力相对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约占75%),还有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立克次体、真菌等引起。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由毒力强的化脓茵,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引起(约占90%)。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169.A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容易脱落随血流栓塞远端动脉,最常栓塞脑动脉、其次是。肾、脾动脉等。
170.A 二尖瓣狭窄时,血液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受阻,因此左房负荷过重,将导致左心房增大,而不是左心室肥大。
171.B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吹风样杂音。主闭时,由于脉压差增大,患者可出现颈动脉搏动、水冲脉、血管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172.D 特发性心肌炎,也称孤立性心肌炎,或Fiedler心肌炎,其病因未明。
173.A ①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也可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间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光镜下,心肌间质水肿,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②细菌性心肌炎临床上少见。③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少量淋巴细胞浸润。④孤立性心肌炎括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和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前者主要为心肌间质或小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注意最佳答案不是D,因孤立性心肌炎还包括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特发性巨细胞心肌炎主要为病变心肌内可见灶性坏死和肉芽肿形成。
174.D
l75.C 按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应答学说,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损伤的内皮细胞更新、增生并分泌生长因子,激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经弹力膜的窗孔进入内膜,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以及合成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脂纹由血管内皮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而成。
176.C
l77.C 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生部位:左前降支最多见(占40%~50%)>右冠状动脉(30%~40%)>左旋支(15%~20%)>其它(如后降支等)。②冠心病心梗多发生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支配的区域(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发生于右冠脉支配区域者占25%(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l/3及右心室);发生于左旋支等支配的区域者少见。
l78.B
l79.A
l80.D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性”的概念。因为这往往是正确作答的关键。
181.A
l82.B 血压持续升高一心肌负荷增加一左室代偿性肥大。此阶段,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大,相对缩小,称左室向心性肥大。晚期失代偿时,心肌收缩力降低,逐渐出现心腔扩大,称左室离心性肥大。
183.A
l84.D
l85.D ①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受累部位:二尖瓣(最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②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受累部位以二尖瓣+主动脉瓣最常见(6版病理学Pl46),6版内科学P326为主动脉瓣常见。③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受累部位以二尖瓣+主动脉瓣常见,三尖瓣、肺动脉瓣少见。
186.B
l87.A
l88.C
l89.D
l90.E 这些易混点归纳于此,以便同学们对比记忆。
191.C
l92.A A为肥厚性心肌病,B为扩张性心肌病,c为克山病,D为限制性心肌病。
193.BD参阅第150题解答。
194.ABCD 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为:①吞噬大量胆固醇,成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②促进增殖作用: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中膜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③参与炎症与免疫过程:T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195.ABC 心室腔扩大是扩张性心肌病的特点,限制性心肌病的心腔是狭窄的。ABC均正确。
196.AB ①众所周知,风湿病可引起慢性心脏瓣膜病。②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引起急性化脓性心瓣膜炎,在受累的心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导致慢性心脏瓣膜病。③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心脏的缺血性病变,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而不导致慢性心脏瓣膜病。④高血压可导致心肌负荷加重,左心室肥大,甚至心力衰竭,一般不引起慢性心脏瓣膜病。
197.ABD 良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是细动脉硬化,最常累及。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最终导致肾衰竭和影响视力。高血压患者当颅内血管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高血压不会引起下肢坏疽。
198.BCD 风湿性心外膜炎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大量纤维素如不能被溶解吸收,则发生机化,使心外膜脏层和壁层相互粘连,形成缩窄性心外膜炎。由于风湿病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故不引起化脓性炎。
199.ABCD 亚急性细菌性心心膜炎主要由草绿色链球菌等引起,细菌从某一感染灶入血,形成菌血症,再随血流侵入心脏瓣膜致病。因此,细菌培养既可阳性,也可阴性。临床上除有心脏体征外,还有发热、点状出血、脾肿大及进行性贫血等迁延性败血症表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