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031答案
新东方在线汇集整理了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频道!参考答案:
72.B 73.D 74.D 75.A 76.D 77.D78.D 79.C 80.C 81.A 82.D 83.C 84.C85.A 86.B 87.C 88.D 89.D 90.D 91.D92.C 93.D 94.D 95.C 96.C 97.A 98.B99.A l00.D l01.D l02.C l03.D l04.B l05.ABCD106.ABCD l07.BCD l08.BCD l09.ABC
72.B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发生在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常出现的变性为粘液性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73.D 渗出液是炎症时,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和炎性细胞渗出血管外而形成。因此,与漏出液相比,渗出液的蛋白质含量高,细胞计数高(D错),比重>1.020,外观浑浊。
74.D 炎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时,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可引起疼痛。
75.A 大多数细菌感染可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但伤寒杆菌感染是个例外,其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减少。
76.D
77.D 急性炎症发生时,很快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其发生顺序是: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变缓。血流速度加快是由于细动脉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是由 血管通透性增高,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外渗到血管外,导致血管内红细胞浓集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
78.D 渗出液是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形成的,其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可见只有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错),才能使有效滤过压增加,从而使滤过增加,引起炎性水肿。
79.C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灶,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80.C 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t-6)可导致机体发热,并不具备阳性趋化作用,具有阳性趋化作用的是IL-8。ABD均正确。
81.A 炎症时,各种炎性细胞必需渗出血管外才能发挥作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都是从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的,这是一个主动游出的过程。红细胞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漏出血管外的,是一个被动过程.
82.D 趋化作用是指炎症时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做定向移动,移动速度约为5~20μm/s,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化学趋化因子。
83.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很强,是由于其胞质内含有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含有酸性水解蛋白、中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阳离子蛋白、溶菌酶和磷脂酶A2等。特异性颗粒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磷脂酶A2和碱性磷酸酶等。
84.C H2O2-MP0-卤素系统是中性粒细胞最有效的杀菌系统。
85.A
86.B 急性蜂窝织炎的常见致病菌是溶血性链球菌,多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87.C 大叶性肺炎是纤维素性炎,小叶性肺炎、阑尾炎是化脓性炎,毒蛇咬伤是浆液性炎。
88.D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毒素使局部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之后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使坏死组织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脓肿。
89.D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维素性炎好发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称伪膜性炎,多见于白喉。
90.D ①尘细胞——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粉尘,见于肺沉着症。
②泡沫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③心衰细胞——肺内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见于左心衰。
④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见于肠伤寒。
印戒细胞是指腺癌癌细胞的粘液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在HE染色片上象“戒子”而得名。
91.D 炎症在局部蔓延时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窦道和空洞,不会形成炎症假瘤。炎症假瘤是指组织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92.C
93.D 炎性肉芽肿是指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为主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内的巨细胞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如结核病、麻风、梅毒、血吸虫病、异物残存、结节病等。肉芽肿分异物性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结核结节属于感染性肉芽肿。
94.D 硅结节是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性结节,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纤维性结节,不属于肉芽肿。请注意:参与硅结节形成的是巨噬细胞,而不是多核巨细胞。ABC都是肉芽肿,都含多核巨细胞,肉芽肿内的多核巨细胞是由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来的。
95.C 渗出纤维蛋白原的是纤维素性炎,渗出浆液的是浆液性炎。炎症时可有各种炎性细胞从血管内渗出,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各种淋巴细胞等,无浆细胞渗出。
96.C
97.A
98.B ①炎症是具有血管活性系统的生物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从“炎症”的定义可以看出,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②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③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灶,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99.A
l00.D 炎症时速发短暂反应主要累及直径20—60μm的细静脉,不累及细动脉和毛细血管速发性持续反应累及所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迟发性延续反应主要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
101.D
l02.C
l03.D
l04.B 一些常考炎性疾病的类型归纳于此,以便同学们记忆。
105.ABCD 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ABCD项都是它们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106.ABCD 参阅第81题解答。
107.BCD 出血性炎是由于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如流行性出血热、钩体和鼠疫等。肠阿米巴病属于变质性炎。
108.BCD 肝炎是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伤寒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增生性炎,中性粒细胞是减少的。急性血吸虫卵结节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结核结节属于感染性肉芽肿,是以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浸润为主。
109.ABC 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中。不存在于淋巴细胞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