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024答案
新东方在线汇集整理了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频道!参考答案:
470.C 471.A 472.A 473.C 474.B 475.B 476.B477.B 478.A 479.D 480.C 481.B 482.B 483.B484.A 485.D 486.B 487.B 488.D 489.B 490.C491.A 492.D 493.B 494.A 495.D 496.D 497.B498.C 499.D 500.ABD 501.ABCD 502.BCD 503.AB 504.ABC505.ABCD 506.ABCD 507.ABC 508.ABCD 509.ABCD 510.BCD
470.C 基因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其结构包括DNA编码序列、非编码序列和内含子。CDNA是人为地由mRNA通过反转录而得,是与mRNA互补的DNA,人们习惯地也称其为基因,它不含基因转录的调控序列,但含翻译调控及多肽链的编码序列。C错,BD均正确。
471.A 人类基因组含约3万一4万个基因。在某一特定时期或生长阶段,基因组中只有一小部分基因处于表达状态,或表达水平极低。基因表达就是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但不是所有的基因表达过程都产生蛋白质。如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产生的RNA就不是蛋白质。
472.A
473.C 在个体生长发育全过程,一种基因产物在不同的组织或器官表达,即在个体的不同空间出现,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基因表达伴随时间或阶段顺序所表现出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是由细胞在器官的分布决定的。
474.B 基因表达调控可发生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DNA→RNA→蛋白质)的任何环节,但在转录水平,尤其是转录起始水平的调节,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即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的基本调控点。
475.B 启动序列是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动转录的特异DNA序列。在各种原核基因启动序列特定区域内,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区及-35区分别存在一些共有序列TATAAT、TTGACA。
476.B 参与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的基本要素包括特异DNA序列(Pribnow盒、操纵序列)、调节蛋白(特异因子、阻遏蛋白和激活蛋白)和RNA聚合酶等。启动子是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的基本要素之一。
477.B 原核生物大多数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实现的。操纵子通常由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组成。操纵序列与启动序列接近,是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当操纵序列结合有阻遏蛋白时,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序列结合,或使RNA聚合酶不能沿DNA链向前移动,阻遏转录,介导负性调节。其它各项都起正性调节作用。
478.A 反式作用因子是真核基因调节蛋白,也称反式作用蛋白,是指通过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激活另一基因转录的某一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479.D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是由4种亚基组成的五聚体蛋白质()。各亚基的功能为:α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β促进聚合反应中磷酸二酯键的生成,βˊ结合DNA模板,盯为辨认转录起始点的亚基,能识别特异性启动序列,决定RNA聚合酶的识别特异性。TFⅡB、TFⅡD是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
480.C
481.B 乳糖操纵子含3个结构基因z、Y、A+操纵序列0+启动序列P+调节基因l。结构基因z、Y、A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和乙酰基转移酶。调节基因l编码的是一种阻遏蛋白,它与操纵序列结合。使操纵子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
482.B Lac操纵子(Lac operon)是乳糖操纵子,当然促进其转录的条件必需有乳糖存在。在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当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可被诱导。在这个体系中,真正的诱导剂并非乳糖本身。乳糖经透酶、β-半乳糖苷酶催化,转变为半乳糖。后者作为诱导剂与阻遏蛋白结合,导致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解离,发生转录。
483.B 真核编码基因(不是非编码基因)内部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在转录后经剪接去除,由外显子连接形成成熟的mRNA。ACD均正确。
484.A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主要是操纵子模式,以负性调节(阻遏调节)为主。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普遍存在顺式作用元件,以正性调节为主,其原因为:采用正性调节更精确、更经济。
485.D TATA盒是真核生物启动子的功能组件之一,它的共有序列是TATAAAA。TATA盒通常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控制转录起始的准确性及频率,是真核基本转录因子TFⅡD的结合位点。
486.B 在真核DNA有约5%的胞嘧啶被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这种甲基化最常发生在某些基因的5ˊ侧翼区的CpG序列(称CpG岛)。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呈反比关系,即CpG序列甲基化可抑制基因转录。
487.B 在两个DNA分子同源序列间进行单链或双链片段的交换,称同源重组,也称基本重组。
488.D①当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接合作用。②通过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称转化作用。③当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供体)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细胞(受体)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489.B 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特异序列,切割DNA。②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切口封闭;连接DNA片段。③末端转移酶:在3’羟基末端进行同质多聚物加尾。
490.C 质粒是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491.A cDNA文库是以mRNA 为模板,在体外利用反转录酶合成与mRNA互补的DNA(c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菌而获得的。
492.D DNA连接酶可催化DNA中相邻的5ˊ-磷酸基和3ˊ-羟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两个DNA分子或片段连接。因此,在基因工程中,常利用DNA连接酶将外源DNA与载体连接起来。
493.B α互补筛选是一种标志补救选择的方法。
494.A 原癌基因sis的表达产物是生长因子,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可能生成生长因子的变异体,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增殖失控,引起病变。
495.D 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状态,不仅对细胞无害,而且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当其受到致癌因素作用被活化并发生异常时,才导致细胞癌变。因此不是所有的原癌基因都有致癌性(D错)。
496.D
497.B
498.C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常见的抑癌基因包括P53、Rb、Pl6、APC、DCC、VHL等,其中Rb是最早发现的抑癌基因。由于野生型P53蛋白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基因卫士”。erb为细胞癌基因。
499.D 表皮生长因子(EGF)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表皮与上皮细胞的生长。调节红细胞发育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营养交感神经元的是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间质及胶质细胞生长的是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500.ABD 参阅第482题解答。Lac操纵子是乳糖操纵子,阿拉伯糖无诱导作用。
501.ABCD 真核基因启动子是指RNA聚合酶接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启动子至少包括一个转录起始点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TATA盒是其典型的功能组件之一,它的共有序列是TATAAAA。TATA盒通常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控制转录起始的准确性及频率,是真核基本转录因子TFⅡD的结合位点。
502.BCD 增强子是指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503.AB ①当基因被激活时,可观察到染色体相应区域发生某些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活化基因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对核酸酶极度敏感。②几乎所有天然状态的双连DNA均以负性超螺旋构象存在,当基因活化时。RNA聚合酶前方的转录区DNA拓扑结构为正性超螺旋构象,而其后的DNA则为负性超螺旋构象。③由于CpG序列的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成反比,因此处于活化状态的基因是低甲基化的。④RNA本身的茎.环结构是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信号。
504.ABC 真核生物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TFⅡD是真核基本转录因子,属于反式作用因子。
505.ABCD 转录因子至少包括两个不同的结构域: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DNA结合域通常由60~100个氨基酸组成,最常见DNA结合域的结构形式是锌指结构和碱性氨基酸残基形成的α螺旋,此外还见于碱性亮氨酸拉链、碱性螺旋.环.螺旋结构的碱性氨基酸伸展。
506.ABCD 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任何环节都可发生基因表达调控,其中转录起始是最基本的调控点。
507.ABC 可充当克隆载体的DNA分子有质粒DNA、噬菌体DNA和病毒DNA,它们经适当改造后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或兼有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508.ABCD ABCD项都是DNA聚合酶I的功能。
509.ABCD 原癌基因被激活的机制为:①获得启动子与增强子:当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组所携带的长末端重复序列插入到细胞原癌基因附近或内部,可以启动下游邻近基因的转录。使原癌基因过度表达,从而导致细胞癌变。②基因易位:染色体易位在肿瘤组织中很常见。③原癌基因扩增:原癌基因数量增加或表达活性增强,产生过量的表达蛋白质,会导致肿瘤的发生。④点突变:原癌基因在射线或化学致癌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单个碱基的替换(点突变),从而改变表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造成蛋白质结构的变异。
510.BCD 癌基因sis的表达产物是生长因子,BCD项的表达产物都是生长因子受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