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008答案
新东方在线汇集整理了2009年考研西医综合辅导讲义同步练习供考生参考,希望对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复习资料请持续关注新东方考研频道!参考答案:
354.A 355.B 356.B 357.D358.B 359.D 360.D 361.D 362.D 363.D 364.B365.A 366.D 367.D 368.B 369.B 370.D 371.D372.D 373.C 374.C 375.A 376.D 377.A 378.D379.C 380.B 381.D 382.C 383.C 384.D 385.D386.A 387.B 388.D 389.B 390.D 391.D 392.D393.C 394.D 395.B 396.A 397.D 398.B 399.C400.A 401.A 402.D 403.A 404.B 405.C 406.D407.B 408.C 409.D 410.E 411.A 412.ABCD 413.AD414.ABC 415.AB 416.ACD 417.CD 418.ABC 419.AB 420.BC421.ACD
354.A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的,沿下秋脑一垂体束的轴突运输到垂体后叶,最后释放入血发挥生理作用。
355.B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的组成,但功能上与远端小管有许多相同之处。
356.B 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窗孔直径70~90nto)、基膜(网孔直径2~8nm)和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滤过裂隙膜的小孔直径4~11nm)构成。因滤过膜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滤过膜上最小孔径,因此影响滤过的关键屏障是基膜。
357.D
358.B 健康成人两肾的血流量约为l200ml/min,肾小球滤过率的正常值为l25ml/min。
359.D 当肾动脉灌注压维持在80~180mmH9时,通过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可保持稳定。
360.D 肾脏血供相当丰富,且分布不均,94%的血液供应肾皮质,6%的血液供应肾髓质。由于肾小体和肾小管主要位于肾皮质,且血供丰富,因此肾髓质血流量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不大。
361.D 当肾动脉灌注压维持在80~180mmH9时,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D)。其他各项都会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362.D 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不是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通过改变平衡滤过点来进行的。如肾血浆流量增大时,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反之,当肾血浆流量减少时,滤过平衡点向入球小动脉端移动,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63.D 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最大,且带负电荷,最不易从肾小球滤过,使其在血浆和原尿中浓度相差很大。
364.B 近端小管吸收超滤液中约70%的Na+、Cl-和水。对Na+、Cl-的吸收主动重吸收占2/3,被动重吸收占l/3。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属被动重吸收。
365.A 在近端小管,超滤液中的氨基酸几乎l00%被重吸收。
366.D 在近端小管超滤液中约70%的Na+被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前半段,约2/3的Na+经跨细胞转运被主动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后半段,约l/3的Na+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前半段,因Na+-H+交换使细胞内的H+进入小管液,Hc03被重吸收,但cl-不被重吸收。
367.D Cl-的重吸收主要在近端小管。在近端小管后半段,具有Na+- H+交换和Cl--HC0;逆向转运体,其转运结果是Na+和Cl-进入细胞内,H+和HC03-进入小管液,HC03-可以C02形式重新进入细胞。在近端小管后半段,Na+是顺电势梯度的被动吸收,cL-是顺浓度差的被动扩散。由于Cl-在近端小管前半段不被重吸收,而在近端小管后半段被吸收,因此Cl一的吸收晚于HC03-
368.B H+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主动分泌。碳酸酐酶在HC03-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使用碳酸酐酶的抑制剂乙酰唑胺可抑制H+的分泌。当pH降低时,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加,H+的生成增多。
369.B 肾脏对Ca2+的排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甲状旁腺激素。血磷浓度升高可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增加,减少Ca2+的排泄。动脉血压升高可降低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减少Ca2+的重吸收。
370.D H+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主动分泌的。
371.D 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H+与NH3形成NH4+,使H+排出增多,D错。
372.D 机体每分泌1个H+,就重吸收1个HC03-和1个Na+,因此H+分泌增多,会导致Na+的重吸收增加。NH3是以NH4+形式排出的,NH,的产生与H+分泌相适应,H+分泌增加,NH3分泌也增加。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重吸收K+,可能与位于管腔膜的H+.K+一ATP酶的作用有关,即每分泌1个H+进入小管液中,就可交换1个K+进入上皮细胞内,因此肾小管分泌H+增多时,可减少K+的分泌。
373.C 近端小管中滤出的HC03--是以C02的形式被重吸收的,而不是以原形吸收的。
374.C 经肾小球滤过的Ca2+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平行;20%在髓袢,9%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少于1%的Ca2+随尿排出。近端小管Ca2+的重吸收,约80%是经细胞旁途径进入组织问隙,约20%经跨细胞途径重吸收(近曲小管)。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为负电位,故钙的重吸收是跨细胞途径的主动转运。
375.A 在近端小管,物质的重吸收是等渗性重吸收,故在近端小管末端,小管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376.D 377.A 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水在近端肾小管的吸收是伴随NaCl吸收的被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水在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的吸收随体内出入量而变化,受血管升压素(ADH)的调节。ADH是决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通透性的最重要激素。髓袢升支细段和粗段是不易通透水分的。
378.D 从肾小球滤过的尿素,除在近端小管被吸收外,髓袢升支对尿素中等度通透,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高度通透,其他部位对尿素不通透或通透性很低。
379.C 实验证明,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一70%左右,称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形成的机制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有关。
380.B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高,导致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压增高。因此,破坏动物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量增加、尿比重降低、血容量减少、动脉压降低。
381.D 糖尿病患者和注射甘露醇后都可产生渗透性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后,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382.C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当心房受牵拉时(如血容量过多、中心静脉压升高等)释放增加。此外,乙酰胆碱、血管升压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可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并不刺激心房钠尿肽的释放。
383.C 血浆清除率是指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清除率。由于题目条件是肾动脉中“有一定浓度,肾静脉中浓度为0”,说明该物质经血循环后在肾中完全清除,因此答案为C。
384.D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
385.D 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充盈度时,膀胱壁上,特别是后尿道的感受器受牵张刺激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人脊髓骶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最后至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发出排尿反射的指令,引起排尿。因此当盆神经受损后,排尿反射不能发生,膀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潴留。
386.A
387.B
388.D 在近端小管,Na+的主动重吸收占2/3,被动重吸收占1/3。HC03是以C02的形式单纯扩散而被重吸收的。近端小管ca2+的重吸收,约80%由溶剂拖曳方式经细胞旁途径进入细胞间隙,约20%经跨细胞途径重吸收。
389.B
390.D ①髓袢降支细段对水有高度通透性,但对NaCl和尿素不易通透,在小管外组织液高渗透压作用下,水被重吸收,小管液渗透浓度逐渐增高。②髓袢升支细段对水不通透,对NaCl和尿素则易通透,由于小管液NaCl浓度高于同一平面髓质间液中的浓度,故NaCl被重吸收;尿素浓度则低于髓质间液,故尿素由组织间隙扩散进入小管。
391.D
392.D
393.C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血管升压素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对尿量产生明显影响。
394.D
395.B
396.A 根据尿液浓缩机制,外髓部组织间隙高渗是NaCl主动重吸收形成的,且该段膜对水不通透也是形成外髓部高渗的重要条件。内髓部高渗是NaCl和尿素共同构成的(各占50%左右)。NaCl和尿素能持续滞留在肾髓质而不被血液循环带走,从而维持肾髓质的高渗环境,与直小血管起着逆流交换器的作用密切相关。
397.D
398.B
399.C
400.A
401.A 由于汗液是低渗液,因此大量出汗后,造成高渗性缺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ADH分泌增多,尿量减少。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尿崩症患者多尿是由于ADH完全缺乏。糖尿病患者多尿和注射甘露醇后多尿都是由于渗透陛利尿。
402.D
403.A
404.B
405.C
406.D 静脉注射对氨基马尿酸(PAH),当血液流经肾脏一次后,血浆中的PAH几乎全部(约90%)被肾脏清除,因此临床上常用PAH清除率来代表有效血浆流量。葡萄糖的血浆清除率接近0,因尿中不含葡萄糖。由于菊粉能自由通过滤过膜,且在肾小管中既不被重吸收又不被分泌,因此临床上常用菊粉清除率代表肾小球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值很接近肾小球滤过率,故临床上常用它来推测肾小球滤过率。
407.B
408.C
409.D
410.E
411.A 几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为:葡萄糖0、菊粉125ml/min、内生肌酐接近l25ml/min、尿素70ml/min、碘锐特>125ml/min。
412.ABCD 肾交感神经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交感.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是一个轴,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当然可刺激肾素释放,使醛固酮分泌增多,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血压增高。
413.AD 缓激肽可使肾小动脉舒张,增加肾血流量。腺苷可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PGE2和PGl2能舒张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内皮素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
414.ABC 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大量出汗、严重呕吐可引起机体失水多于溶质丧失,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血管加压素的释放。大量失血,血容量减少,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人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血管加压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故血管加压素释放增加。乙醇可抑制血管加压素的分泌,因此饮酒后尿量增加。
415.AB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率降低时,超滤液增加,肾小囊内压升高,肾小管内压升高。葡萄糖只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其他各段肾小管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因此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率降低不会导致远端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水是不通透的。
416.ACD NH3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主要来自于谷氨酰胺。NH3具有脂溶性,能通过细胞膜向小管周围组织间液和小管液自由扩散。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
417.CD 参阅第407~411题解答。
418.ABC ①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调节,因此肾素可刺激醛固酮释放。②血Na+浓度降低、血K+浓度增加也可直接作用于球状带细胞,刺激醛固酮的释放。③一般情况下,腺垂体释放的ACTH对醛固酮的分泌并无调节作用,只有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ACTH释放增加,才对醛固酮的分泌起一定的支持作用(6版生理学P368)。
419.AB 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420.BC 尿液的浓缩发生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造成的,其动力来自于肾内、外髓的渗透浓度梯度。肾外髓部组织问隙液高渗是NaCl主动重吸收造成的;肾内髓部组织间隙液高渗是NaCl和尿素共同作用构成的。
421.ACD 大量失血,血容量减少,心肺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血管加压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故血管加压素释放增加。血容量减少使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6版生理学P23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