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48:50

新东方在线任汝芬2012考研政治独家真题答案(完整版)

新东方在线任汝芬独家解析2012考研政治真题
说明:依据有关方面提供的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试题(并非完全准确,最明显的是有个别错别字,分析题的36题没有问题)做出参考答案,如果试题有变化,将再做参考答案,供广大考生参阅。(注意:我们所拟分析题答案比较全与细,考生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C 5.D 6.D 7.A 8.B 9.D10.D 11.B 12.D 13.A 14.C 15.D 16.C
二.多项选择题
17.BCD 18.ABC 19.CD 20.ABD 21.ABCD 22.ABD 23.ABD 24.ABD25.ABCD 26.BC 27.ABC 28.AC 29.ABCD 30.ACD 31.ABCD 32.ABC33.BCD
三.分析题
34.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提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材料1中的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在花瓶被打碎之后,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一客观规律,并且利用这一规律为恢复文物、陨石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2中迪迪·艾伦在电影剪辑中,犯了“错误”,而她通过自家地莓结不出果实却能开出鲜红的花朵中得到启示,从而将之前的“错误”变成了可以利用的电影剪辑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的“错误”其实就是谬误,也就是“被忽略的智慧”,而这个谬误中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向真理转化。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启示:①要增强创新意识,必须重视、勇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发现、总结客观规律,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②要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但有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变失败为成功。 35.
(1)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首先,此次个税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其次此次个税法的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网络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不同群众对这一法律修改的意见,并采取了网上和座谈会的意见,调整了起征点,使得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最后,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最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此次个税法的修改体现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趋向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低收入者水平,控制高收入者水平,逐步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防止两极分化,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而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当前我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我们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36.
(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革命任务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三民主义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内容。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的恶劣政治”,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所以政治革命相对于民族革命是更重要的,不管封建制度的统治者是清朝政府还是汉朝政府,必须举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于一役,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辛亥革命后屡遭挫折的孙中山先生,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亲密朋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新形势,给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继续奋斗。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37.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材料中的哥哥孙水林为了能给农民工发放工资,连夜赶路,致使全家遇难。而弟弟孙东林虽然很悲痛,但是为了讲求诚信,实现哥哥的诚信,不顾自己的悲痛,驱车将工资送到农民工手中。而这正是诚信道德力量的最好体现。
(2)在法律关系中之所以要坚守诚信,因为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在社会主义法律条件下,如果不坚持诚实守信,就会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就会受到社会主义法律的制裁。 38.
(1)中国开始步入“国家公关时代”的原因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其次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而由于中国发展良好,某些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不清,从过去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来诠释国家形象,向西方国家展示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
(2)“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而国家形象的宣传可以提高中国人民和社会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可以改变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树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可以促进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互相了解。而这些都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东方在线任汝芬2012考研政治独家真题答案(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