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43:16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是心理学统考专业基础综合考察的内容,马上迎来暑期备考黄金期,考生对于专业课的复习也要提上日程,趁着暑假打好专业基础,为后续提升和冲刺做好铺垫。下面新东方在线带大家系统化复习发展心理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记忆。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上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某个中午我从食堂吃完饭刚走出大门,迎面一个很清纯姑娘跑过来红着脸问我“有女朋友吗?”然后塞我手里一张纸条,随即便扭头跑开了。当时那一幕如白板说中描绘的那样永远刻在了我心里。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会怎样想和回答呢?是把对方的话看作单纯好奇吃饱了撑的时的疑问句?亦或是某种暧昧含蓄的暗示?你的反应体现了你从语言和环境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可能你现在仍执迷于故事的后文,我和那个姑娘后来发展如何。实际上我跑回宿舍才舍得偷偷看了那张纸……,一张日租房的小广告。
    心理理论(Tom):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
    对心里状态的认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心理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元思维”——MJ注)
    “心理理论”一词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发表的《黑腥腥有心理理论吗?》中提出。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那么他就具有心理理论。之所以把这种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对不可观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进而可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所以该推理系统具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可将其视为一个理论。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
    Ⅰ
实验者让儿童观看木偶表演的故事:主人公Maxi把巧克力放在柜橱后外出,其母将巧克力移到抽屉里,问儿童Maxi回来后会去哪找巧克力。这一实验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运用,使用此实验一般会发现:大多数3岁儿童报告说Maxi到抽屉里找,而4岁儿童大多数报告说Maxi在柜橱里找。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中只涉及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即认识到别人拥有的一个信念(认识到“Maxi认为巧克力在厨子里”)。而人们对他人信念的认知除了对一级信念的理解外,还包括对二级信念的理解。所谓二级信念的理解,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认识到“John认识到Mary还会去公园”)
    Ⅱ
实验者首先给儿童讲述如下的故事:John和Mary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Mary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John回家去吃午饭。他走后,卖冰淇淋的人离开公园到学校去。Mary拿着钱向公园走。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向学校走,并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John吃完午饭到Mary家。Mary的妈妈说Mary去买冰淇淋了。John离开Mary家去找她。实验者讲完故事后,问儿童“John认为Mary去哪里买冰淇淋”该研究发现,6岁左右儿童才能回答正确这个问题。该研究表明,儿童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比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2年。
   
                  

kyfour 发表于 2017-8-6 15:38:38

    2.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也就是道德品质,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性
    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以系列不断内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这种他律性实际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前 道 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了解,行为受其结果所支配
    ②他律道德阶段:规则是固定不变的、由权威赋予的
    ③自律道德阶段:更多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判断行为好坏,规则可通过协商讨论而调整和改变,形成自己的内化了的道德标准
        3.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
    (1)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侵犯行为理论:
    Ⅰ精神分析理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它让人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
    Ⅱ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侵犯本能,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Ⅲ新行为主义——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
    Ⅳ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挫折、生气、挑衅的反应不过多依赖实际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怎样对信息进行加工解释。
    随着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
    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常用来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有:
    ①不对行为奖赏和关注
    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③移情训练
    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2)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理论:
    Ⅰ社会生物学理论——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个体以种族利益为重而自我牺牲。亲社会行为部分来自遗传。
    Ⅱ社会学习理论——亲社会行为都是社会学习和强化的结果,尽管并不都是有形的奖励。
    Ⅲ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智力发展,儿童获得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影响他们行为的动机和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在发生率上完全对立;
    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变化研究结果不一;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手段有:①角色扮演训练②行为自我强化和自我概念训练③榜样示范
   
                  

kythree 发表于 2017-8-6 16:45:46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性别化的概念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基于性别的组织模式。男性和女性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从事不同的工作,使用不同的资源,并认为拥有不同的权力和属性。不同文化中这些也许会有很大差异,但儿童必须整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和已有知识,并通过观察自己接触的人而形成自己性别的概念。之后,就能够用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行为。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先后四个过程:
    ①理解性别
    这个阶段也称作狭义的性别认同阶段,包括四个成分:
    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恒常性、理解性别的生殖基础
    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②获得标准
    儿童学习到性别角色的标准,但对性角色有较深的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反映了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③取得认同
    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大多从对父母双方的认同开始,通过内化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标准、价值、态度等形成自己的信念,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产生知觉和信念
    ④形成偏爱
    性别偏爱: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偏爱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
    a.自己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
    b.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
    c.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价值的线索是性别角色偏爱的决定性因素
    (2)性别化的理论
    Ⅰ社会生物学理论——荷尔蒙的差异至关重要,而儿童的性别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实施性别化教育
    Ⅱ精神分析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Ⅲ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强化训练和观察学习机制的结果
    Ⅳ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kythree 发表于 2017-8-6 17:59:29

  5.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的作用
    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③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④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2)同伴关系的发展
    ①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
    ②不再把成人当作唯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同伴
    ③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
    ④偏爱同性同伴
    ⑤对同伴依恋强度增加
    ⑥语言发展使同伴间交往更有效
    ⑦儿童间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⑧儿童建立友谊数量增长但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的
    (3)同伴关系的训练#
    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而这种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近年来新兴的社会技能训练能通过干预方案改进儿童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行发展。干预方案具体包括:
    ①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原则和概念(合作、参与等)
    ②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③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
    ④促使已获得的行为保持并在新情境中概化
    ⑤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