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40:47

2010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B5.B6.A
    7.D8.C9.C10.A11.A12.B
    13.B14.B15.D16.B17.C18.C
    19.B20.D21.C22.D23.C24.C
    25.A26.B27.C28.A29.B30.D
    31.B32.C33.A34.B35.A36.B
    37.D38.D39.C40.A41.C42.A
    43.C44.A45.A46.D47.A48.C
    49.A50.A51.D52.C53.C54.D
    55.C56.D57.D58.B59.B60.A
    61.A62.D63.A64.C65.D
    二、多项选择题
    66.ABC67.ABD68.BCD69.ABCD70.ABD
    71.ABCD72.ABCD73.ABCD74.AD75.AC
    三、简答题
    76.【答案要点】
    (1)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质:①注意稳定性;②注意广度;③注意转移;④注意分配。
    77.【答案要点】
    (1)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我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78.【答案要点】
    (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
    (2)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内隐能力观,因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标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自己的高能或避免表现自己的低能。
    79.【答案要点】Www.KaO8.C
    (1)外部因素:刺激强度;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所刺激的感觉器官。
    (2)机体因素: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速度一准确性的权衡。
    80.【答案要点】
    (1)这是一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2)优点:①可较好地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②可控制测量因素的影响;③可较好地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①没有控制组,因此很难对其他额外变量加以控制;②测量与处理的交互作用难以得到控制;③多次实施前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测试的敏感性。
    四、综合题
    81.【答案要点】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①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个体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生理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渴望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并在其群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重、自爱和期望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认可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③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2)马斯洛需要层次演进的关系
    ①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只有在低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②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往往有多种需要,但有一种需要占优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婴儿期,生理需要在其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期,尊重需要开始占优势;青年中期、晚期,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③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作用就逐渐减弱;另一种需要就上升为优势需要,成为人们行为的新的动力。
    ④新的需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演进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82.【答案要点】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ll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l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83.【答案要点】
    (1)相同点:都属于假设检验方法;都能对两组及两组以上的均数差异进行检验。不同点: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要求待比较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各组数据必须方差齐性。当数据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的方差分析根据涉及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又包括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方差分析时,对于完全随机设计,采用克一瓦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随机区组设计,采用弗里德曼二因素等级方差分析。由于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分析将数据转换为等级数据,分析结果不如参数检验精确。
   
                  

kyfive 发表于 2017-8-6 16:20: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0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