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第4章)
新东方小编为2014备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奉上中国古代史各章节分析+练习,针对中国古代史的各个章节,给予重要考点的解析和复习建议,最后搭配练习,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下面首先看第4章节的内容。第四章秦汉
内容概述
秦朝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君主专制帝国,但是作为一个短命的王朝,秦朝仅存在了15年,但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巩固统一的措施,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长期影响着此后的各个朝代,同时它覆灭的教训也是汉王朝的重要历史借鉴。
西汉王朝的建立,充分借鉴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并没有全盘地遵循法家的政治理论。西汉前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是国家的主要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时期,则转变为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为代表的儒法混合政策,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历朝的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除了统治思想有转变外,在国家的基本行政制度方面,西汉基本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西汉结束于王莽的篡位,他希望通过附会古代的儒家经书,进行托古改制,以此来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但是改制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进一步地加深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人心思汉”的舆论影响下,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初期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但是并没有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很快东汉又陷入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阶段,统治日渐衰微。
复习建议
对秦汉部分的复习,考生应着重抓住几条线索,并掌握这几条线索在秦汉时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包括统治思想的变化,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法家思想是秦朝立国的主导思想,各目的变法中以秦国最为彻底,贯彻也最为深人,对秦朝的建立和灭亡都有巨大的影响。到了西汉,由于建立之初民生凋敝,社会破坏严重,所以统治者注意了革除暴政,与民休息,这些政策与道家的黄老哲学相契合,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居于统治地位,同时大量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和手段,也可以称为“霸王道杂之”。
秦朝统一以后,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同时尽可能地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对此后的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比如编户制度,兴修大量的道路和水利工程,同时对边疆的巩固和开拓也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西汉前期在经济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开放山林川泽给百姓,推动了工商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汉武帝时期,对经济方面又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包括改革货币,改革赋税,盐铁官营等各方面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东汉时期基本还是沿用了西汉前期的政策。
核心内容
秦朝统一的建立;秦朝的专制集权政策;秦朝的暴政和灭亡;西汉前期的政策调整;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东汉建立和中兴;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秦汉时期统治制度的沿革;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秦汉同匈奴之间的关系;汉代西域的发展情况;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进步。
命题预测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的初始,是重点考查的对象,所以是考生复习的重点部分,除了对政治制度史的熟练掌握之外,对这个时期的社会史发展要有所了解,比如社会中存在的学说和文化传承等。由于这个时期存世的文献较少,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考生对重要的简帛要有所了解,很可能在材料分析和名词解释中出现。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在汉代“中朝”的组成之中,不包括下列的( ) A.高级将领 B.侍中、常侍、给事中 C.尚书机构 D.御史大夫
2.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 A.鲜卑 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
3.下列哪个朝代,开始以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 A.秦朝 B.北魏 C西汉 D隋朝
4.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B黄巾大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5.在我国古代的发明中,下列哪一项可以排涝?( )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6.针对“海内新定,同姓寡少”的特点,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下列哪一项措施?( ) A.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 B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C.颁布“附益之法”
D.下达“推恩令”
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下列哪一项?( ) A.确立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B.制订了律法 C.设立了三公九卿
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8.秦朝修建的工程中,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 A.郑国渠 B.邗沟 C.灵渠 D.芍陂
9.白登之围中,围困汉高祖刘邦的匈奴单于是下列哪一位?( ) A.呼韩邪 B.冒顿 C.老上 D.军臣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带来的影响?( )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R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C.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层面
D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思想上得到了巩固
11.下列对西汉察举制度的评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是比较严密的监察制度 C.能够自下而上地选拔人才 D.是西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12.在两汉时期,下列哪一项生产技术没有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 ) A.铸铁技术 B缫丝技术 C.制瓷技术 D.井渠法
13.秦朝的“三公”是指( ) A.司马、司徒、司空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丞相、大司马、大司空 D.太师、太傅、太保
14.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奉常——掌宗庙礼仪 B.郎中令——掌官门屯卫 C.廷卫——掌宫殿警卫 D.少府——掌修治官室
15.西汉初年的通用字体是下列哪一项?( ) A.隶书 B.行书 C.小篆 D大篆
16.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被保留下来的书是( )
①六国史书②百家之说③医药④博士官的《诗》、《书》
A.①②③ B.④ C.②④ D.③④
17.秦始皇时期派出经略西南夷的将领是( ) A.常颊 B.庄踽 C.蒙毅 D.蒙恬
18.项羽在秦灭亡之后,将关中地区分封给了秦朝的降将,其中不包括( ) A.章邯 B.董翳 C.吴芮 D司马欣
19.《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指( ) 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 D.波斯湾
20.秦始皇在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哪一点与商鞅变法的内容不一致?( ) A.严明法制 B.废除分封 C.焚书坑儒 D车同轨,书同文
21.西汉初年,在刘邦翦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异姓诸侯王是( ) A.韩信 B.英布 C.吴芮 D.彭越
22.西汉诸侯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上相同,其中需要中央直接任命的有( ) A.太傅和丞相 B太傅和司马 C.丞相和御史 D.司马和御史
23西汉前期诸侯国所拥有的权力中不包括( ) A.军权 B.官员任免权 C.立法权 D.财政权
24西汉的主要赋税形式中,征收对象是儿童的是下列哪一项?( ) A算赋 B口赋 C田租 D.更赋
2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抑商政策的是( ) A.加倍征收算赋 B.实行“贵粟政策” C.商人不得为官吏 D.商人没有私田
26.西汉前期实行的各种政策中,对武帝时期出击匈奴有直接影响的是( ) A.重农抑商 B.轻徭薄赋 C.马复令 D.惠商政策
27.下列选项中,不是由晁错提出的是( ) A.《削藩策》 B.马复令 C.《治安策》 D.“贵粟政策”
28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司隶校尉所掌纠的范围不包括( ) A.三公 B三河 C.三辅 D.弘农七郡
29下列哪一项最符合《附益法》的主要内容?( )A.削弱诸侯国,将其分割B.严密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C
严禁诸侯王组建军队D.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纳宾客
30.下列选项中,属于专制君主直接进行地方监察的机构是( ) A御史大夫 B.门下省 C.刺史 D.察举制度
31.下列选项中,对编户齐民性质的描述中最确切的是( ) A.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B.一种赋税制度 C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D.既是行政制度也是赋税制度
32.汉武帝时期对民族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其中不包括( ) A.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
D.赐“汉委奴国王”印
33.今天的新疆地区是在下列哪个朝代中正式归属中央的?(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4.西汉时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找寻月氏人夹击匈奴
D.开辟同西方交流的通道
3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汉时期中外交流的是( ) A.丝绸传人欧洲 B.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C.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华
D.甘英出使大秦
3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措施的是( ) A.推恩令 B.左官律 C.平准法 D附益法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汉农业发展状况的是( ) A.代田法的推广 B白渠的开凿 C王景治黄河 D.耧播技术的推广
38.汉代积极地经营西域地区,在河西走廊设有四郡,其中不包括( ) A.敦煌 B.天水 C.张掖 D武威
39.东汉时期,尚书台权力逐渐增加,三公如果要参与中枢决策,需加下列哪项头衔?( ) A.尚书仆射 B.尚书侍郎 C.录尚书事 D尚书郎
40.东汉时期,在宫廷朝见中所谓的“三独坐”,其中不包括( ) A太傅 B尚书令C御史中丞 D司隶校尉
4l_东汉时期,一再削弱地方的军权,强化中央控制下的军队,在下列中央控制的军队中,主要负责保卫京师的是( ) A.北军 B.南军 C.雍营
D.黎阳营
42.下列选项中,对东汉度田问题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征发徭役 B.发生了大姓兵长带头反抗的事件 C限制了豪强大家对土地的兼并 D将大姓兵长迁徙到其他的郡县
43.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 A进行得有计划、有准备 B.利用宗教组织起义 C.调整了土地的占有关系
D.产生了地方割据势力
44汉武帝时期颁行了《太初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太初历》进步的一项是( )
A.制定了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表 B.收录了二十四节气 C.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 D.以止月为岁首
45.中国最早的培植双季稻的记载始于哪个时期?( ) A.西汉 B.东汉 C.孙吴 D.东晋
46.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其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其中不包括( ) A任用循吏 B.减省刑法 C.减免田赋 D限制土地兼并
47.公元元年前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下列哪个地区?( ) A.关中地区 B.关东地区 C.江南地区 D长安地区
二、名词解释
1.王莽 2.谶纬之学 3.约法三章 4灵渠 5.张家山汉简 6.睡虎地秦简 7.巨鹿之战 8.晁错 9.桑弘羊 10.赵过 11.轮台诏 12.合市
13五铢钱 14.尚书台 15.郡县制 16.布衣将相 17.“算缗”、“告缗” 18同姓王 19.中朝 20.汉宣帝 21.西域都护 22.《吕氏春秋》
23.《四民月令》 24.巫蛊之祸
三、史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大夫曰:“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胸邴,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蚤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所伤必多矣。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末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盐铁论》
简述西汉时期的盐铁专卖。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撮,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帝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来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史,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来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风至今,亦何不可,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所弛之士。
——《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
及汉祖杖敛,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患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递乃荣华丘墼,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棱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请对东汉的党锢之祸进行评价。
四、简答题
1.简述郡县制在秦及两汉的发展沿革。 2.简述秦始皇“弱关东以强关中”政策实施的手段及效果。
3.简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 4.“文景之治”是怎样实现的?
5.谈谈你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 6.谈谈王莽的“托古改制”以及效果。
7.东汉光武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8.简述东汉早期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D【解析】“中朝”是相对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而言的,“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所以不包括御史大夫,考生需注意“中朝”的概念,有可能放在名词解释中考查。
2.B【解析】东汉初年,由于匈奴势力内部的分化,匈奴日逐王被拥立为南单于,并袭用了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他率领其部族向东汉王朝请求内附,并得到了东汉政府的允许,从此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
3.A
4.A【解析】由于东汉自光武帝刘秀之后的几代帝王都坚持了缓和的统治政策,减免赋税,实际受益的是大的豪强地主,东汉时期的土地兼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所以豪强地主在保护自己财产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内部有强大凝聚力的军事集团,最终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5.B
6.A【解析】翦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是汉初维护中央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系统外,诸侯国与其是一套并行的机构,其目的是拱卫中央政权。
7.A【解析】秦朝的建立,强调了大一统的重要性,确立了皇帝的称号。秦朝的一系列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所有的制度都是围绕维护皇权统治而设立的,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8.C【解析】灵渠的开拓.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其意义在于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对秦朝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需要注意灵渠修建的背景及其意义。
9.B【解析】汉高祖七年,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围困于平城东北的白登,后经贿赂单于之妻才得以逃脱。老上单于是冒顿单于之子,而军臣单于则是老上单于之子,呼韩邪单于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并对汉称臣,娶王昭君为妻。
10.A【解析】实际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的确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但是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自秦朝统一开始,就受到了严重的挫败,所以并非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带来这方面的影响,但考生需重点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在理论题中可能会出现。
11.B【解析】察举制度是一种选官制度,是指令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从下属官吏、民间地主和部分自耕农中选拔从政人员。西汉时代确立了察举制度的正统地位,是选拔官员从世袭制向科举制度转变的中间阶段。
12.C 13
B【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机构中采取“三公九卿制”来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汉武帝时期,后改为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东汉初仍设三公,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考生应注意对官职名称沿革的掌握。
14.A【解析】在“三公九卿制”中的“九卿”各有执掌,其中郎中令执掌的是宫殿警卫,而廷卫执掌刑法;少府执掌的是山海池泽之税和皇帝的生活供应,考生应注意对“九卿”的执掌有所了解,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
15.A【解析】奏始皇时期,统一了全国的文字,采用小篆,但是狱吏程避又根据民间已经使用的新字体,造出了字体方正,便于书写的隶书,到了西汉初年成为通行的字体。此题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
16.D
17.A【解析】秦灭六国之后,派将军常頞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并开凿了五尺宽的道路,对中原和西南夷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庄踽是楚国人,在云南地区建立了“滇国”。
18
C【解析】在项羽分封的诸王中,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为秦朝降将,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而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后改为长沙王,考生对此有大致了解即可。
19.D【解析】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甘美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20.D【解析】除了“车同轨,书同文”之外,其他三项都是商鞅变法中涉度的内容,因为当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考生需要能将商鞅变法同秦始皇的集权政策相比较来记忆,并掌握其中的演变过程。
21.C【解析】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需要依靠异姓诸侯王的力量,但是西汉建立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了出来,刘邦认为异姓诸侯王威胁到了集权统治,所以开始翦灭异姓诸侯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长沙王吴芮地处边远,势单力薄,又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所以被保留了下来,与其他九个同姓诸侯国一起成为西汉早期的十个诸侯国。
22.A
23.C【解析】西汉前期诸侯王的权力极大,在封国内相当于国君,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都可以自行任免,还有一定的军权,诸侯王可以在自已的封国内征税,拥有财政权,但是他们要奉行中央的制度和法令。考生应注意对西汉郡国并行的掌握。
24.B【解析】西汉和秦代一样,实行土地私有制,主要的赋税形式有田租、算赋、口赋和更赋,其中田租是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同为人口税,不同的是,算赋是丁税而口赋是儿童税,更赋则为代役税。考生应对汉代的赋税形式有基本的掌握。
25.B【解析】汉高祖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农抑商的政策,目的是打击不法商贩,稳定社会秩序,但“贵粟政策”是在汉文帝时期由晁错提出的,目的是弥补高租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26.C【解析】马复令是由晁错提出的,一般人家养一匹马,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徭役。这是一项鼓励人们养马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武备,准备打击匈奴。
27
C【解析】《治安策》是西汉文帝时期,由贾谊上书,内容主要是防止关于诸侯王尾大不掉,建议将诸侯国分成若干的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文帝时对此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考生应注意区分西汉的几个主要人物和他们提出的理论。
28
A【解析】司隶校尉于汉武帝征和四年设立,置于首都所在地,他掌纠除三公之外的百官,包括京兆、冯翊、扶风在内的三辅,包括河东、河内、河南在内的三河,还有弘农七郡。考生应对汉朝设立的职官有所了解。
29.D【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又发生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招结宾客,阴谋叛乱的事件,所以汉武帝制定了《附益法》,主要是禁止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其活动,不得参与政事。
30.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刺史监察的对象包括王国的相、郡守、郡尉以及地方的强族。
31.D
32.D【解析】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贺,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绶。倭奴国王视金即为权力象征。本选项属于对外关系,不属于民族政策。
33.B【解析】西汉宣帝时期始设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为西汉政府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统领西域诸国,推行朝廷政令,维持西域治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统治的确立。
34.C 35.B
36.C【解析】平准法是集中管理各地运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的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其余三项都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的措施。
37.C【解析】王景治理黄河是在东汉初年,考生应对汉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人物和技术的掌握,尤其是区分东西汉时期不同的特点。
38.B【解析】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考生对此应有大致了解,可能在选择或名词解释中出现。
39.C【解析】削弱三公的权力,增加尚书台的权力是光武帝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东汉时期,三公、大将军或太傅如果要参与中枢决策,需要加以“录尚书事”的头衔。尚书仆射是尚书令的副职,而尚书侍郎或尚书郎是尚书台下设六曹的官员。
40.A【解析】东汉时期,尚书台是中枢决策机构,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御史中丞的权力位次于尚书令,所以在公卿朝见皇帝的过程中,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即所谓的“三独坐”,本题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
41.A【解析】东汉的中央军队共有四支,在中央的有北军和南军,其中北军负责保卫京师,南军负责保卫宫廷。在地方上有雍营和黎阳营,其中雍营负责守卫三辅,而黎阳营负责拱卫黄河以北。考生需对此有大致的了解,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
42.C【解析】土地兼并严重是从西汉末年一直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是光武帝的度田政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将带头反抗的大姓兵长迁徙到其他郡县,给予优厚的条件进行安置,度田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43
B【解析】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新特点是善于利用宗教,像黄巾起义中的太平道就是道教的一支,在汉中、巴郡建立了政权的张鲁,也是政教合一的代表。考生应对东汉末年的起义和新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44.C【解析】西汉武帝时期,从秦朝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适用,汉武帝令司马迁和邓平、落下闳等人修订新历,即《太初历》。选项中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是与《颛顼历》中将十月作为首月相适应的做法。考生应注意对汉代科技的代表人物和杰出成就有所掌握。
45
B【解析】东汉时期,岭南同汉族统治地区的隔绝已经被打破,中原文明已经开始明显地影响到这里,随着大规模南下的移民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岭南经济在这个时期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46.D【解析】限制土地兼并是东汉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他三项,还包括释放和禁止虐杀奴隶是东汉初期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考生应对此重点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
47.B【解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了西汉末年,广大的关东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可以起到牵制全国经济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王莽的“分州定域”的政策已经体现出偏重关东地区的倾向,而东汉建立以后,也将首都设在了洛阳。
二、名词解释
1.王莽: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削王为候,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天灾肆虐,各地农民纷起反抗。
【解析】对王莽的理解,除了在简答中需要对其在位期间实行的政策重点掌握外,如果在名词解释中出现,考生应注意对其早期的崛起和最终的结果有一定的了解,属于细节性的考题。
2.谶纬之学:谶纬之学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3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进成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4.灵渠: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
【解析】灵渠的开拓,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其意义在于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对秦朝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需要注意灵渠修建的背景及其意义。
5.张家山汉简:1983年底到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三座西汉初年古墓时,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随葬品及大量竹简。经整理后发现其中凡五百多枚是《汉律》竹简,涉及广泛,与睡虎地秦简存在大量相似之处。其他简的内容还包括《脉书》、《算术书》等。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涉及西汉旱期的律令、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
【解析】由于汉代存世文献十分有限,所以汉简的出土对研究汉代历史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甚至是颠覆性的,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考生应对重要的出土文献有大致的了解,张家山汉简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研究西汉早期的律令制度层面上。
6.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中发现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记录的很多秦朝时的法律制度,对研究秦朝法制具有极大价值。此外,睡虎地秦简对研究秦代管理少数民族官吏的职责规定、秦代兵制和秦代诉讼制度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解析】秦简的出土对研完秦代历史具有很大价值,尤其是对秦代法律制度多有记载的睡虎地秦简,考生同样需要对其有大致的了解。
7.巨鹿之战;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败楚地反秦武装,杀项粱,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度张耳退保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往救。楚怀王派宋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将,率主力5万救赵,同时派刘邦西进攻秦。项羽愤杀宋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30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解析】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场战争,是起义军与秦军之间势关全局胜败的一场战争,从这以后秦军主力覆灭,自此秦朝开始了即将灭亡的进程。考生需要注意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决定作用。
8.晁错: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向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景帝即住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解析】晁错是西汉早期的重要人物,对文景之治时期的多项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建议得到皇帝的采纳,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削藩政策影响甚大,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考生还需要注意他的《削藩策》也可能在名词解释中涉及。
9.桑弘羊:西汉政治家。汉武帝时官至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参与制订.推行盐、铁、酒官营专卖政策,设均输、平准官平抑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他反对“和亲”,主张抗击匈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开始代理大农令,后来又正式升任大司农,主持全国的财政工作达22年之久。昭帝年幼即位,他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等共辅朝政。后因与霍光争权,被杀。
【解析】桑弘羊是汉武帝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尤其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对汉武帝的影响巨大,考生需要注意他提出的有关盐铁经营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时汉代政治的影响,有可能在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中出现。
10.赵过:汉武帝时任搜粟都尉。发明推广代田法,即在地上开沟培垄,作物种在沟内,在苗长出以后,将垄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垄,垄变成沟。次年垄沟轮换。这种方法,既便于管理,又可恢复地力。此外赵过亦发明了耦犁和接犁,有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
【解析】在汉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创新和发明,而赵过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考生除了对代表人物的关注外,更应注重对具体新技术和新农具的了解,是细节题的考查对象。
11轮台诏:汉武帝时,连年征战,耗费了巨额钱财,其他财政支出也相当惊人,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破产流亡乃至沦为奴婢的日益增多,农民起义相继发生。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幕有改弦易辙的必要。公元前89年,他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成。此后减少了边事,减轻徭赋,重视农业,命赵过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以发展生产。这些转变果然收到一定实效,社会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渐恢复。
【解析】轮台诏的颂布代表了汉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向,是评价汉武帝,或者汉武帝时期政策的考点之一,是学术研究热点,考生需时此着重记忆。另外,对诏书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有可能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
12.合市:民族间由官方组织的定期的商业交换关系,叫做“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出现。东汉时期,汉和匈奴之间,定期“合市”。每次合市,汉商以大量的铁器、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匈奴的数以万计的牛马。汉和羌、鸟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也定期合市。舍市这一交换形式在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变流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汉族的小商贩还载负货物,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以商品换取民族地区的土特产,进行民族间的物资交流。
【解析】合市是汉代同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商业贸易交流的产物,促进汉族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文化和经贸的发展,此外这种交流还扩大到同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间的交流,所以需要考生对此进行重点记忆,尤其是在经济史和交通史方面。
13.五铢钱:中国古铜币。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铼钱”。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鄣,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铼,铸有篆字“五铼”二字。此后至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
【解析】五铢钱的流通使汉代的货币高度统一,对国家控制全国的金融货币流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又因为流通时间之久,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考生需注意它产生的作用和流通的意义。
14尚书台: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5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权力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
【解析】尚书台的设置在东汉政府机构设置中的变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后世的政府机构演变的雏形,这个考点在机构沿革吏中有可能考到,但是它在东汉后期的政治史中所产生的作用并不大。
15.郡县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秦统一后郡县制递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县之下置有乡、亭、里。里是民户聚集之处,犹如后世之村藩。秦称郡之长官为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西汉时郡的军事平时似主要由郡尉主管。县之长官为令、长。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罔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千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解析】郡县制在秦汉达到了鼎盛时期,是地方行政体制的框架,考生对此题应重点掌握,包括郡县行政体制的主体和辅助机构,专门设立的监察机构,此题可能以简答的形式出现。
16布衣将相: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总体来说有一种平民化的倾向,首先西汉的建立者刘邦出身于平民,而跟随刘邦建立王朝的将领和大臣们,绝大多数也是出身低微。这种情况是对自春秋战国以来贵族政治的一种打破,开始动摇世卿世禄的局面,权臣的地位不再受到其身份的保护,有可能在瞬间失去,而对有才学的平民阶层向上层流动开辟了道路,而原本出身平民的大臣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能参考平民百姓的实际需求。清代学者赵翼将西汉初年的这种政治局面称为“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解析】西汉和年的平民化政治格局,同自春秋战国以来对贵族政治垄断的打破是一脉相承的,考生需注意这种政治格局沿革的演变,另外需要注意其对整个汉代,尤其是西汉早期政治的影响,以及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住。
17.“算缗”、“告缗”;“算缗”、“告缗”都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幕。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告缗”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
【解析】作为汉武帝时期一项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政策,“算缗”、“告缗”可能在评价汉武帝的大题中出现,也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需要考生熟悉其中的具体内容,并掌握这项政策对西汉政治、经济的影响。
18.同姓王:西汉建立初期,一些在楚汉战争中有重大战功的将领,被分封为诸侯王,他们都拥兵自重于一方,西汉建立时的疆域,实际上有一半是掌握在异姓的诸侯王手中,这种状况给中央的集权统治带来了威胁,所以在政权稳固后,刘邦开始着手翦灭这些异姓诸侯王。同时刘邦认为秦朝的统治败亡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同姓的诸侯王拱卫中央的统治,所以在翦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共计九个诸侯王。非同姓不王的政策虽源起于西汉,但之后的封建王朝都遵守了这一条政策。
【解析】西汉初年前灭异姓诸侯王,分封同乡诸侯王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考生不但要注意它的产生原因和其后的影响,同时要与西汉“七国之乱”、削藩和推恩令等诸侯国演变的过程放在一起来考查。
19.中朝:“中朝”是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相对应而言的,“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汉武帝主持政务以后,不仅频繁地任免丞相,并将丞相分为左右两人。以削弱相权。另外就是“中朝”的出现,汉武帝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平民中选拔人才,并担任皇帝身边的职位,名义上是侍奉皇帝的日常事务,实际上参与了政策的制定。“中朝”经过发展壮大后,其作用已经明显超过了相权,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秘书机构。
【解析】君相之争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条主线,其中许多政策源起于汉朝,考生应能够将“中朝”,制度放在古代通史中考查。另外,这一主线也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变化之一,可以放在对其个人的评价之中,并了解“中朝”的构成情况。
20汉宣帝:宣帝名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霍光死后他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刘询在住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解析】汉宣帝是西汉武帝后,比较杰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但是由于西汉自武帝后的弊端积重难返,所以汉宣帝的统治,没有使西汉王朝再次辉煌。考生应注意宣帝时期的政策变化。
21.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撤除。
【解析】汉朝与西域的关系是汉朝历史中的重要考点,在我国的边疆民族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这方面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机构等等,都有可能在名词解释和选择题中出现,西域都护就是其中之一。
2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吕不韦组织其宾客各自著速所见所思,“集论”以为《吕氏春秋》,以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都充备其中。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千,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解析】《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史学的代表著作,但是它的意义并不限于史学,主要还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学说的一个总结,代表了文化大一统的方向,考生需对其中的内容和本书的意义有所了解。
23.《四民月令》;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此概念早于春秋时已出现;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四民月令》,是后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2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自西汉《汜胜之书》到后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500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
【解析】《四民月令》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包括很多手工业中的行业,孝生对此应有大致的了解。
24.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传统迷信认为“巫蛊”之术可以害人。汉武帝晚年多病,疑其为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人告发,公孙贺父子后来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捕杀江充,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后,太子兵败出逃泉鸩,皇后卫子夫随即自杀,后官吏欲捕太子,太子自尽,两皇孙亦死。这段历史被称为“巫蛊之祸”。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是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是由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
盐铁专卖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鼓励平民从事食盐生产,官府供给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平民生产出来的食盐由政府统一收购,不得私自买卖。官府在各地设立盐肆,任命官吏,负责出售食盐;在政府无力设置盐肆,进行经营的地方,特许一些小商人进行分销。铁矿的开采、冶炼、锻造也全部由官府控制,产品归官府所有,由官府设置官吏负责销售。盐铁的价格都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保持价格的稳定。任何人不得私自铸铁煮盐,违者没收工具产品,处以重刑。为了管理盐铁专卖,武帝还任命大盐商大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担任盐铁丞,并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的生产和收购,在不出产盐铁的地方设置小盐官和铁官,负责盐铁销售,回收废铁。盐铁专卖所得的高额利润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盐铁专卖政策为西汉政府提供了巨额的收入,尤其是耗费巨大的抗击匈奴、开通西域以及开发西南等,一直都是依靠盐铁的收入来支撑的。盐铁的专卖迫使那些巨商大贾退出了盐铁生意,斩断了他们的聚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兼并,延缓了平民贫困化的过程,对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都有较大的帮助。而且盐铁专卖的实行使诸侯国境内的盐铁资源都收归中央政府,诸侯不能再依靠盐铁之利作为经济后盾,这进一步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的巩固。盐铁的专卖并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成为西汉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2.【答案要点】(1)东汉末年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肯定。
(2)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因此,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基本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
(3)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藩、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遥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秦国最早设郡,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些有名的郡,而且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连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汉时不断增立新郡,东汉顺帝时全国共有105郡国。国指诸侯王国,武帝以后,国的地位相当于郡。县之下置有乡、亭、里。秦称郡之长官为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西汉时郡的军事平时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于郡守要兼领武事,郡之长官,除太守外,秦置监、尉,西汉置尉而不置监,景帝时改尉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设于两地。都尉也设府置官属,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时可代太守行事。县之长官为令、长。令、长之下设丞一名。又设尉,专管武事。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椽以监县或乡。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东汉末年,原监察区性质的州转变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县三级。隋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至元,郡名完全废弃。
2.【答案要点】(1)出巡山东,宣扬权威。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多次出巡山东各地,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其目的都是为了宣扬皇帝的权威,震慑山东的六国后裔。并且还特意到原来六国中最强的齐国和楚国巡游,以显示自己统一海内的强大力量。
(2)迁移人口。秦始皇下令强行将山东的十二万富户迁至成阳,这样一来原来这些富户在山东的不动产就被国家所掠夺,并可以进行再分配,被迁移至关中的富户们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再有反秦的动机。此外还将一些有罪的人,迁移到北部,使他们远离家乡。这样的人口迁移对关东地区农业、手工业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
(3)大量征发徭役。秦朝不仅大肆对外用兵,还修建了大量的宫殿、长城、陵墓等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富,而这些徭役大多是由关东人来承担的,同不负担沉重徭役的秦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秦始皇弱化关东的做法虽然在客观情况上确实削弱了关东地区,但是却激发了人民强烈的不满情绪,反奏的浪潮也是基于这种不满而暴发的,所以秦始皇弱化关东的做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答案要点】今文经学:西汉初期,五经本子“复见”,但尚无系统完整的定本。汉初今文经学主要在地方上传授,按其性质而言,属于儒家私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其所立博士均属于今文经学,标志着今文经学由民间私学转变为朝廷官学。此后,在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基本上也就是博士经学或太学经学。这是今文经学的极盛时期,今文经学作为两汉时期的官学,主要就是依附于博士制度而发展的。博士定员的日益扩大,人数日益增多,他们秉承师法,演绎家法,推动了今文经学的繁荣。与此同时,太学也随之大大发展,太学的学生从武帝初置弟子员五十人起,以后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西汉最多时达三千人。王莽时代,人数亦很可观。自东汉光武帝以后,太学教育继续发展,到质帝时太学生竟多至三万人左右。东汉后期,今文经学开始走向衰微,一直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恢复。
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作为战国时期经籍的古文经书遭到了大浩劫,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被藏匿而保存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尚书》、《礼经》、《周官》三种。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汉成帝时期,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刘欲也受诏协助校理图书。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为国师、号“嘉新公”,古文经学得立于学官。但随着新朝的崩溃,王莽和刘歆所设《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及《周官经》等古文经学博土被废弃。东汉一代,古文经学以“私学”的形态发展,涌现出一批卓然有成的学者,如郑兴、郑众父子、杖子春、陈元、马融、卢植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郑、贾之学”及马融的经学成就。马融的杰出弟子郑玄,继承师业,独创名家,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西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刘向、刘歆父子在以董仲舒为代袁的今文经学独尊的汉代,积极从事旧籍的整理,古文也得到了清理,尤其是刘歆研究《左传》,并引《左传》解释《春秋》,使人们对文字简单隐晦的《春秋》有了很好的理解。
4.【答案要点】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景帝时期,又把秦时十七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始傅,而着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二十三岁。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同时改革了自汉高祖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商人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或者赎罪,这样既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住,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巨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士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被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
文景两代与周边民族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文帝时期,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归附汉王朝。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
皇帝个人的励精图治,文帝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将天灾归罪于百官,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刮、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5.【答案要点】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住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者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匆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
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虢,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6.【答案要点】王莽对西汉长时间以来的积弊有很深的认识,明白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来解决,所以他附会《周礼》来进行所谓的“托古改制”。具体的内容包括:
(1)土地奴隶制度。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
(2)五均六筦制。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
(3)币制改革。王莽时期共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前后使用几十种货币。包括大钱、刀币、二十八品等等。
(4)中央机构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附会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在中央设立四辅、四将等职位。此外还对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封号做了更改。
尽管王莽意识到了社会危机的严重性,而且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他的土地和奴隶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又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他屡次改变币制,禁止使用五铢钱,另制各种各样的货币,名目既十分繁杂,换算比值又极不合理,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
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强迫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更换原先汉朝封赠的印绶。他贬各族的王为侯,因而引起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来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主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
7【答案要点】(1)集权于尚书台。光武帝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除去其军政大权。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简化机构,裁减冗员。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3)提倡儒学,表彰气节。光武帝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刘秀尊崇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他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
8.【答案要点】(1)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帝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2)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光武帝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井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
(3)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帝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幕,而首先是薄赋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4)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避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但是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只得不了了之。
针对第4章节的概况,复习建议及复习重点,上文给大家做了一些分析,希望对考生能有所帮助,提高自己的复习效果,做好考前备考。
新东方小编预祝各位考生2014考研顺利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