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4:12:36

新东方在线名师王诚:2015考研管理类联考真题解析

2015年考研初试于本周六(12月27日)开始,新东方在线在第一时间发布考研英语真题及答案、考研数学真题及答案、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有考研名师团队独家解析,透视命题规律,分析涉及考点,考生考后可关注【2015考研真题解析专题】,验收成果,早做后续准备。
2015年考研真题答案解析政治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西医综合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法硕中医综合历史学农学艺术学
   
    王诚: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东方在线的直播课堂,我是王诚。刚才朱杰老师给大家讲了数学,其实考完之后听到很多同学说考试好难,最难的就是数学,但是朱杰老师讲完之后感觉似乎也很简单。其实这跟我们之前说所说的考试,考试主要测试的是考试的思维方法,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很多题目都是可以迎刃而解。为什么说可以蒙,可以猜,其实本质它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运用。
    接下来我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给大家解析一下今年写作的题目。很多同学拿到写作题之后感觉好简单,至少比模考题简单一些。
    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小作文结论非常简单,在第一段就已经有了,这一种建议看似有理其实未必正确。在结尾段也明确给出了。所以考前特别担心,说找不到结论,结论不会找不到。材料反对政府进行干预,由材料的论据无法推出反对政府干预这样的结论,来看看材料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的呢?
    第一,它说生产过剩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在第一组论证里面讲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就能扩大销售。我们在这看到,这里有一个只要,就,这是一个充分条件检验命题。碰到充分条件我们要去攻击它,充分条件不够充分。比如说生产型的企业开拓市场刺激需求了,但是如果它所生产的这种产品已经落后时代,已经被市场淘汰,或者已经出现了绝对的供过于求的现象,无论这个企业如何努力它也是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这是第一组论证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生产过剩,市场也会进行充分的调节。我们说这个手段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它可能有副作用。出现了市场过剩,市场调节可能会失灵,就算有效可能会滞后一段时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政府的条件可以减少这种损失又何乐而不为呢?在最后一句上,我们仍然是回应到对于总结论的质疑上。这是对题干的第一组论证的质疑。
    第二组论证,题干说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因而它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常见现象未必是经济规律,这一种命题方法我们仍然能找到,在2014年权利的平衡就是权力的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常见现象未必是经济规律,可能会有不成的现象,这也是一种经济规律吗?这一种现象出现了,不管是不是规律都不能拒绝政府的敢于。
    这是第二组论证的第一个层次。再看第二个层次的分论点。如果让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就违背了经济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充分条件检验问题。政府如果干预也可以遵循规律。这是对于第二组论证的分析,我们仍然可以由两个方向。
    材料的第三组论证。一是生产过剩有什么好,二是生产不足有什么不好我们可以分成两段分析。先看材料怎么论证生产过剩好。可以增加物资储备应对不时之需,注意这几个层次要写在一段里面。比如说只是部分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如果这些行业不需要进行物资储备是不是就是浪费,这是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说就算出现了物资储备也未必是越多越好,否则按照材料的逻辑是不是应该鼓励生产过剩?就算是增加物资储备,是不是恰恰需要有人做计划规划?是不对于生产过剩材料,来进行多层次有序的一个攻击。
    再看生产不足有什么不好。这里出现的逻辑问题,这个逻辑问题是往年真题里面没有出现过的,但是新东方在线的基础课里面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微博上有一个人说我课间不应该打闹,摔倒了摔,都变成了傻子和残疾人谁来建设祖国呢?它把每一步推理里面可能性的结论,无论可能性大小都当做确定性的结论再做下一步推理的。在这个论证里面,材料也出现了滑坡。我们来看,政府干预生产过剩未必使得它变成生产不足。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你不能认为它必然会发生,你更不能因为生产不足必然会发生由此推出来人们会过,日子,未必影响到衣食方法。现在的替代品很多,某一种商品生产不足可以找其它商品替代。最后推出来说缺衣少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样的论证也是
    这是对于材料的第三组论证攻击。最后,材料说政府应该管好民生问题,我们说政府管好民生问题,不等于政府不管好其它问题。如果生产过剩影响到经济有序健康的发展,本身就会影响民生,是不是政府更应该管一管,出现自相矛盾的措施。
    以上就是论证的分析,我们从逻辑漏洞上给大家做了一个解析。老师写了一篇反问给大家看看。我们从语言上给大家分析一下,政府不应该敢于生产过剩吗?遵循质疑结论和新要素。在开头段,我们写了三行60个字,这是标准的长度,总结了论证的结构,我们说论证是未必成立的。第一段是首先这一段有7行,试卷是一行,标准符号单独占一行,七行是比较标准的数字,这样符合总的字数要求。在具体的写法上,之前讲课的时候说过了,在首先后面,生产过剩通过什么什么一定能小花吗未必,我们用设问句指出问题出在哪里。整个表述清晰有效。
    其次就是,六行,放在试卷上是六行,如果把什么什么,那么怎么样怎么样,这里面实际上是一个条件思维。先加一个条件做一个反问,退一步说又是组合式的攻击,你会看到首先和其次分别是材料的前两组论证。到了第三,我们开始攻击第三组论证的部分。大家看到,写了三段,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没有采用由A推出B,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没有采取这种模式。在考试当中,对于你来说只是,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我们要尽量摆脱模板化。这是需要专门训练的。
    我们也进行了一个组合式的攻击,而且。
    最后这个段落,写的是第三组论证里的另外一个问题,写到结尾的时候,除了上述问题材料还指出了什么什么,老师没有用自相矛盾的术语。为什么到最后还写一个呢?是为了增加采分点。我们说即使这个观点可能是对的,但是材料的论证无法让人信服,我们对提干的结论得出过程…。
    我们来讲第二部分。2014年12月份的论说文很多同学感觉比较简单,这个体现了命题的一船思路。其实它是有深度的,是因为大家看到的孟子引用阳虎的这句话,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为富不就是说的利益问题吗?我们要从阳虎这个典故说起,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士,后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篡夺权力,后来事情泄露失败逃到齐国去,阳虎这个人他的理念就是为富裕部分仁,阳虎所秉持的为富不仁这个理念就是为了达到利益不择手段。意是腾文公请教孟子,孟子跟他说如果你想让国家富裕,有钱享受,你推行不了这个,这就系为富,不认一。也别指望着让国家富裕,让苛捐杂税免一免,所以实际上孟子说的是一个,你知道这个典故会不会大吃一惊,我原来写的原来不这么回事。大家不要太担心,我们说专业设施,综合考试的命题统一都是,所以也不可能大家的背景都一样,所以命题人应该想到这一点。老师,你刚才讲的这两个典故我都不知道,我就是写的利益之变,我们把为富和为认看成利
和益两面写没问题。有三个要点请大家注意,第一,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你的文章必须对两者关系的思考之关系,如果你只写某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这样的。这一道论说文的题目如果想跑题。
    第二个我们要注意的是为富和为仁,前面就算是有所交代,后面直接换了都不是太合适,最好是不换,这是第二个点。第三点就是为富是什么意思,为仁又是什么意思,材料明确说古人对为富和为仁的才能。你对于观点分析材料当中的关键词、核心概念下定义。什么叫为富呢?其实为富有两层意思,一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二是持有财富的过程。为仁也有两层意义,一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对别人的这种赠与或者慈善的行为,二是我自身行为的规范性,一是对别人,二是自身。独善其身是说自己有很好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为人。达则碱基天下。人也有这两个层面。有人说老师,我这文章写完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可能就是因为在下定义上没有做好工作。所以你写着写着容易乱其实有四种组合方式,无论如何基本四种组合方式之内,可能会东拉西扯,文章的层次有问题,我们之前说过,一定要注意,对观点分析材料的关键词下定义。
    我们审完了题之后,确定一下它的结构。显然孟子的为富不仁矣,孟子把它二者当成一个对立面。我们优先考虑采用去分析它,也可以采用追求理想型。第一种模式怎么写,基本的方法、结构。第一段,摆现象。有两种方式,把为富进行了一个层面的界定,为仁也进行了一个结点。为富不仁的情况屡见不鲜,可以上来对核心现象做界定,如果不做界定只管现象也可以,提出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
    到了第二点,我们就要析危害,这事有什么不好。最大的害处认为制造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如果你写到这个点上一定要注意写明白仇富,人们不是仇富富裕的人本身,而是致富的过程和手段。对于不择手段甚至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工艺致富的人人们非常仇视。怎么不仇视姚明、李娜?第二个层面就是仇富的心态导功利化的升级。那些人不择手段,会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第三点,为富不仁也不是企业或者个人发展的长久致畸。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在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不注意自身的行为,很有可能会降低未来跟别人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和概率,导致的就是别人不愿意跟你合作,实际上无论你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容易出现问题。这个材料写个人和企业都可以,一定写到社会危害,有的人一上来就是国家,国家有什么好写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就是一个考生。这是析危害。大家不一定全写,找到你最擅长的写就可以。
    接下来挖根源。第一条,法制不够健全,为富不仁,第二条,“穷怕了”这个思维。很多人物质条件确实不够丰富,他不去想到未来会如何如何,他光想我今天的晚饭在哪,我明天的饭在哪吃,所以急功近利心态也容易导致在创富的过程当中不择手段。
    第三点,价值观多元化。很多人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那么这种心态过于看重利益,过于看重为富,而对为仁不免有所忽视。我曾经跟大家说过,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很多人说我信佛,很多中国人拜佛的时候拜的什么?是祈祷平安、得福、升官、发财、健康,本质上来讲不是一种信仰,信仰是我不为什么就要去供奉崇。这种我们可以看作对佛祖的一种贿赂,中三人最善于对于神仙鬼神进行贿赂,这是很遗憾的事。
    第四点,西方国家制订政策,就是说通过捐款,富人通过做慈善免税,也可以抵消个人所得税。大企业如果不做慈善,你个人积累的财富将要征收高额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种一方面刺激了人们捐款,另一方面对于为仁的行为进行鼓励,这是一种制度的保障,应该说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为的。再加上慈善事业的资金去向不明,怎么用的都不知道。比如福利彩票那么多钱都不知道,所以这些都促使有钱人不想或者不愿去为仁。
    程我们做一个总结,如果创造财富的过程缺少有效的约束,财富在分配的过程缺少有效激励,确实是很难统一的。大家要注意,老师给的这些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你的文章字数一定会超的,只是给到你一些参考方向供大家思考。未来我们不一定考什么题目,思考的方向仍然是有用的,大家积累下来注意总结。
    第五条,我曾经在考试之前的微信推送当中说到过一次关于国际间关系,一是丛林法则,一个是互利思维。那么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如果人们把社会的互动交往,社会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看作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话,那么为富自然就会去为认了。零和博弈意味着你有我就少了,我有是建立你在缺少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个时候就容易损人利己。但是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的这么快,我们最近这两三百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过往两三千年的财富,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商业发展了,人们投入博弈和自由贸易进行一些互利互惠的交换。这一种交换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人们的利己行为必然会形成。只有通过利他满别人的需求,你才可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去为富。所以在在现代商业的法则之下,我们说为富同时为仁。
    我们挖完了根源之后就该指办法了,我们讲了三条办法,一条就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建好法律制度,三是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这可以作为一个套路积累下来。
    为什么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呢?因为人们在穷困的时候状态下有可能有道德的行为,会有为仁的行为。但是这种道德的行为是不稳定的,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所以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是严格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刺激人们为仁,另一方面对于为仁的情况进行激励。
    第三,激发人的良知善念,我们经济完成了转型,但是社会风气的转型有很多弯路走,所以加大良知善念的提倡。
    最后作为一个全面的思考,如果同学们是什么写开头,第二段析危害,第三段写指办法的话,第五段的话就可以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前面挖根源写了两段,第五段可以不写,整个的文章不要超过六段,否则的话会显得琐碎。
    为仁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是人本能的需要,它可以满足人情感的认同。人们在为仁的行为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我们通过对同类的帮助,我们自己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安慰。如果说为富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其实为仁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最后可以总结,为富也为仁是有必要性的。这事既有必要性也有必然性,因此孟子所说的为富不仁矣,为人不富矣,他说的这个时代过去了,我们要更好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创富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为仁可以让为富得到升华,这是整个作文的思路和结构,给大家讲到这里。接下来还有一个追求理想性,在这儿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篇范文。
    我们看上来第一段讲的是什么?就是摆现象,然后去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二段写为什么,我们对为富和为仁进行一个界定。到了第三段我们就开始分析为什么了,在农耕社会的时候生产力低下,所以为仁其实是中国的人的精神传统。那么到现代社会经济法则要求人们进行一个长期的交易行为,所以为仁是一种必然要求。
    这段讲的是为什么我要为仁,下一段讲的要为富。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如果记不清楚原文,就进行一个间接引用,概括一下就可是。如果说这两段都是在写为什么,当然为什么有两个层次,我们把两个关系全覆盖了。接下来就该写怎么办了,在这里把为仁进行了一个升华。有的老师说,我想拔高,可是拔高不是喊口号,你得会写词。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在这里老师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和类比方法。我们说文才对于我们的行文其实不重要,它只会给你起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我们会看到,肯站出来帮助他人,整个社会便会逐渐生出不可遏制的公益潮流,为仁和为富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一致性,所以为富和为仁是我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从我做起的事情。
    拨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辨明“为富”和“为仁”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必由之路。这样一篇文章结束了,这是追求理想性。我们对于2014年两篇真题的解析就到这里,那么最后老师想多后说两句。
    考试结束了,但它只是我们人生漫长旅途当中的一小站而已,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的好不要沾沾自喜,考的不好也不要悲观。很多人都会低估自己的实力,所以你也应该准备去复试。宁可准备了没机会用,也不要说需要用的时候发现没做准备。
    大家可以规划一下进入研究生就读之前,剩下的这段时间是我们最后一段可以无忧无虑支配时间的阶段,你有没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对于靠MPA同学来说,我觉得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下一个梦想和目标,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失去动力。不知道大家考完有没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这个考试开始大家入了一个门,我高兴有机会带大家入这个门。其实势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有非常大的意义。从这点上来说的话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所以送大家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大家如愿以偿。
    (结束)
   

   

      关注并收藏新东方在线独家【2015考研真题解析专题】,我们将和你一起见证胜利的喜悦,并为下一个目标打好头阵。【进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东方在线名师王诚:2015考研管理类联考真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