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职MBA考试逻辑模拟题(24)
1.人的任何自觉行为都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因为即使那些确实毫无利己之心的利他行为,行为者也极可能是基于一种信仰或理念,此种利他行为使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满足,而满足精神需要同样是一种实质性的个人利益,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个人利益。以下哪项是对上述论证最恰当的评价?
A.上述论证是成立的。
B.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个人利益只包括物质需要,不包括精神需要。
C.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没有理由认为,满足精神需要比满足物质需要更重要。
D.上述论证有漏洞,因为其论据只能证明结论可能成立,而不能证明结论事实上成立。
E.上述论证不可能成立,因为其结论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电视记录片不只是表现了那些来自遥远的东非的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虔诚,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缺少食品的国度,大象是一种有害的动物,而且是一种聪明的有害动物。目前好像还没有办法保护非洲东部的农田免受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的狼吞虎咽的象群的破坏。
以下哪项是上述陈述的一个结论?
A.保护野生动物可能会危害人类的安全。
B.现在应将大象从濒临灭绝的动物名单中除去。
C.电视记录片除了重复那些被接受的虔诚外不应再记录别的事。
D.农民和农业官员在采取任何控制象群的措施前应当与野生动物保护者密切合作。
E.任何国家的人民忍受饥饿都是不公平的。
3.作家:某评论家对我的作品所总结的特征,许多都是不精确的。这些特征并不足以对我的作品进行恰当的评判。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某评论家对上文作者的作品所归纳的某些特征足以对其作品进行恰当的评判。
B.某评论家对上文作者的作品所归纳的所有不精确的特征足以对其作品进行恰当的
评判。
C.在某评论家对上文作者的作品所归纳的特征中,所有不足以对其作品进行恰当评判
的特征都是不精确的。
D.如果对某人的作品所归纳的特征是精确的,它就足以对该作品进行恰当的评判。
E.在某评论家对上文作者的作品所归纳的特征中,至少有一个特征不足以对其作品进
行恰当的评判。
4.如果医学研究者放弃他们那种在将自己的重大发现发表之前先等待漫长的同仁复查结果的习惯,新的医学发现就能更早地为公众健康服务。因为将新的医学发现向公众解禁会使其使用这受益,而同仁复查的过程却总是漫长的。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必须依赖的假设?
A.在他们自己的研究到了关键阶段时,但是医学研究者不愿做同仁复查组的成员。
B.有些医学期刊的复查人员本身并不是研究人员。
C.人们会采用新的医学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不是首次在同仁复查的期刊上发表。
D.同仁复查的过程可以加速到能明显改善公众健康的程度。
E.首次发表在同仁复查的期刊上的新的医学信息并不总是受到公众的重视。
答案:1.D 2.C 3.E 4.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