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必看:形策与世界政经重要考点
正值考研暑期复习黄金期,考研政治该如何复习拿高分?下面新东方在线小编为大家总结各个学科范围的重要考点,希望考生把握暑期,赢得考研先机。另请关注【2015考研暑期备考】,合理规划才是关键。2015考研政治必看:形策与世界政经重要考点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1、世界银行,早期也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于1945年。世界银行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重要工具;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成立于1946年。其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具体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总体原则,监督和制约各成员国的金融法规制度与运作状况,尤其是监控各国的汇率制度,保证以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正常运作。1969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转变为维持国际金融市场及汇率状况之基本稳定,协调各国金融政策,以及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以解决债务和金融危机。但是该机构不提供长期融资。
3、世界贸易组织,在三大支柱中成立最晚。在经过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长达半个世纪的谈判后于1995年初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拓展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常运作提供制度与组织基础。
二、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实质上由美国主导的两大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决定建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汇率金本位制。(选择题)
三、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项重要因素是科技;
2、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二项重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不可替代的能源资源(石油);
3、影响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三项因素是各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
四、当代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和主要矛盾
首先,是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发生重大调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于“软化”,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中历史形成的“中心——外围”结构得以强化。发达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中掌握了主动权,因而产业结构逐渐“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产业结构的逐渐“轻型化”。第二,这种“软化”还表现与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因而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大脑”,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指导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新思想、新技术、新规则,进而占据全球财富分配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世界经济的“四肢”,按照从发达国家扩展出来的新思想、新技术与新规则生产具体的物品,在全球财富分配中则居于从属地位,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因而进一步强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第二项重要特点就是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交往和联系日益增强,这些联系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主权越来越难以控制。
再次,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出现的第三项特点就是“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全球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且更加难以解决,世界经济因而受到干扰。比如环境问题,毒品问题,跨国犯罪与恐怖活动。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实现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对现状的强烈冲击,更导致一些矛盾与问题愈演愈烈。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
一、构成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第一,安全利益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首要的、根本的利益。
第二,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政治利益是一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到外国的颠覆和侵犯。
第四,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和军事、人口和领土、自然资源,软实力包括科研、国民素质、国家形象。
二、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
1945年4月25日,根据雅尔塔体系会议的安排,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宪章会议,共有50个国家代表出席这次会议。1945年6月26日,出席会议的各国在联合宪章上签字,这一天被定为“宪章日”。10月24日,经中、苏、美、英、法和其他多数签字国交存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共有6个主要机构,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安理会是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负责任的主要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为常任理事国。
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该提议获得通过,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斗争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给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成为美国发动冷战的信号。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打着复兴欧洲的幌子,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盟国,对抗苏联的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西欧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屈从于美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就职演说第四点提出“技术援助不发达国家计划”,将美国的势力扩大到亚非拉地区。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1947年9月,在苏联的倡议下,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意大利九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情报局。
1949年1月,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共6国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0年2月,中苏双方经过协商、谈判共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5年5月9日,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国。此后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建立。
3、两大阵营的斗争
在经济方面,1949年,在美国的操纵下,成立了有15个国家参与的巴黎统筹委员会,集体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
4、“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改变长期以来对美国一边倒政策,1969年勃兰特上台,提出“新东方政策”,承认民主德国、承认战后欧洲边界、同苏联、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
5、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第四章 美国
一、美国经济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
首先,美国经济有一种别过无法比拟的创新机制,这套创新机制的运作使美国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比其他国家强大,这是美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其次,美国产业结构非常先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从传统工商业经济的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
再次,美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微观竞争机制紧密结合,独具特色,使市场经济既能长期保持活力,又能实现稳定运作。
第四,跨国公司是塑造美国产业结构、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
1、缓和原因:
中国方面:1961年后中苏关系日趋紧张,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之间进入武装对峙阶段。苏联的攻势威胁中国安全,中国需要战略合作伙伴,与苏联抗衡。
美国方面:美国在这一时期内外交困。一方面国内社会动荡,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和萧条,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因美国经济困难而瓦解。另一方面,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力量对比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制衡苏联。
美中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需要而开始日益接近,最终建交。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972年1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1979年1月,美中正式建交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82年8月17日,美中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承诺在今后逐步减少对台军售。
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双方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而进行的战略对话。2009年7月27日至7月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首轮对话取得了积极成果。2010年5月24日至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2011年5月9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中美军方代表首次参加对话。
4、中美关系现状及其未来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中美关系的现状究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
现今,中美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这些摩擦又主要表现为: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
中美关系不仅在经济上存在矛盾,更主要的矛盾表现在政治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台湾问题是妨碍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最敏感的问题,同时,中美的政治分歧还表现在朝核问题、反恐合作等方面。
经济、政治上的对立造成了中美关系的矛盾,但这矛盾并不是不可消除的。纵观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40年的冷战时期中,中美两国由敌对僵持走向关系正常化;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5.1945年之后历任美国总统党派:
民主党: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奥巴马。
共和党: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小布什。
第五章 当代日本
一、冷战后中日关系进程及其原因
(1)政治层面,中日关系出现前热后冷的特点。
(2)经济层面,中日经济交往继续深入、频繁。
原因:
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结构性的断裂。
其次,国内形势的发展。
第三,两国力量对比发展的影响。
最后,美国全球战略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二、中日间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钓鱼岛问题
4、东海油气田争端
第六章 欧盟
一、西欧概况:
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卢森堡、列支敦士登。
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冰岛、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瑞士、希腊、马耳他
二、欧盟的诞生:
1992年2月17日由12个成员国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的诞生。
第七章 俄罗斯
一、苏联社会主义衰亡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苏联体制缺乏活力。
第二,争霸战略和军备竞赛。
第三,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错误。
第四,苏共的失误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第五,历史传统因素的作用。
苏联解体不能说明和品演变的阴谋在苏联得逞,但是说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二、俄罗斯人的名族性格
第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敢顽强。
第二,既追求自由到崇尚无拘束,甚至推崇无政府主义,又对政治强权逆来顺受。
第三,尚武。
第四,不东不西,注重形式而不及内涵。
第五,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
第六,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七,强烈的救世主心态和霸权意识。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的艰辛历程
一、恐怖主义的四个特征
首先,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非法、非理性和违反人类社会公认的准则。
其次,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是暴力、威胁和其他破坏性手段。
再次,其目的应该是政治的或其他非纯利己性的。
最后,恐怖主义是关于暴力的使用与收益关系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活动的组合体。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春夏之交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补充内容: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2015年考研暑期强化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新东方在线推出2015考研暑期复习、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专业课、考研政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新东方在线还推出了专业课暑期直播集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