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考研政治拾遗补缺重点补充(思修和法基)
二、多项选择题1.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C.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
D.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ABCD)
2.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
A.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B.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
C.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D.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ABCD)
3.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体来讲就是
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D.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ABCD)
4.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具体表现在
A.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B.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C.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D.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ABCD)
2013考研政治拾遗补缺重点补充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第五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一、重点试题
分析题的重点首先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包括网络领域、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游行示威问题等)。其次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现阶段的道德现状。第三是理想信念、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第四是爱国主义的问题。
同学们需要掌握的重要观点有: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者的联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度额社会规范;它们的许多原则和内容也都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观念和意识心态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调节领域相对广泛;法律涉及的则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涉力及范围较为具体。从调节方式看,思想道德主要是依据说服力和劝导力、社会舆论以及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信念起作用;法律则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从调节目标来看,思想道德着重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善良与高尚的要求,法律则着重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禁止与许可或允许的要求。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促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所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容易诱发人们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金钱拜物思想;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容易诱发人们的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短期行为这就容易诱发人们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行为。
参阅试题:
1. 之四p31:3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道德)。2. 之四p50:37(2)(中国现阶段道德现状)。3. 之四p63:37(1)(爱国主义问题)。4. 之三189:1(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道德模范)、2(爱国主义)、3(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补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宪法的核心内容是
A.党的领导 B.我国的国家机构
C.我国的国家制度 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D)
2.依法治国,首先要
A.依党治国 B.依民主治国 C.依程序治国 D.依宪治国(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