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知识点指导:历史观五
11O、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各阶级间的对抗和冲突。
(2)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
111、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选择)
(1)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质),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113、社会意识的理论构成。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承担者,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社会意识的低级和高级层次划分,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根据社会意识是否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又称为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观点体系。
114、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新增、选择、大题)
(1)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2)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3)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示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例如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观念,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自由、平等的人权观念,它在吸取历史上自由、平等观念的积极成分的同时,又赋予新的社会内容,形成高于以往一切阶级人权观念的新的人权观念。
mtpdC1ib3JkZXItdmVydGljYWwtc3BhY2luZzogMHB4OyAtd2Via2l0LXRleHQtZGVjb3JhdGlvbnMtaW4tZWZmZWN0OiBub25lOyAtd2Via2l0LXRleHQtc2l6ZS1hZGp1c3Q6IGF1dG87IC13ZWJraXQtdGV4dC1zdHJva2Utd2lkdGg6IDBwe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