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8-6 11:16:07

<p>任汝芬:2011考研政治大纲对策之变动详解</p>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将P60的“(三)真理与谬误”的标题替换为:“(三)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并把P61第三行的“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改为“能够在认识上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实践上达到期待的结果;”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章:将P149的“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标题替换为:“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其内容的第一段后面增加一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则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八章:将P205的“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的内容替换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在其内容后面增加: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在P209的标题“二、人民民主专政”前面增加:
    2009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发表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最精确概括。
    ◆在P211的“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第三段后面增加:
    经过60年的实践,人民政协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部署和推进;必须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必须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组织的作用,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永葆人民政协生机活力。
    ◆第十三章:在p238的“(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的第二段后面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差异不会消失,矛盾与摩擦也不可避免。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在P289的“四、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的最后一段改为:
   大革命的意义: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②它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③它提高了中共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第五章:将P299的“五、全面性抗战的开始”改为“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面性抗战的开始”,并在其所有内容后面增加一段内容: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二章:在P361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第一段后面增加:
   新时期促进民族团结,要做到:
   (一)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中国的自豪感。
   (二)要立足生活实际,坚持从自我做起,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立志毕业后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去奉献青春和力量。
    (三)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第七章:在P396的“(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前面增加:
    (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⑴就要健全完善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法制统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⑵就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政务公开;⑶就要严格公正司法,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充分发扬司法民主;⑷就要加强制约监督,不断完善制约监督机制,健全制约监督体系,通过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⑸就要自觉诚信守法,在全社会培养以自律为基础的守法意识,使人们把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主动积极地遵守宪法和法律;⑹就要繁荣法学事业,坚持法学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⑺就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实施法律,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原有的“(一)、(二)、(三)……”依次改为“(二)、(三)、(四)……”。
   ◆第七章:在P398的“一、自由平等观念”前面增加: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将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原有的“一、二、三”依次改为“二、三、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任汝芬:2011考研政治大纲对策之变动详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