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价值形式
2.超额剩余价值
3.帝国主义
4.纯粹流通费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复杂劳动为什么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2.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
3.什么是虚拟资本?它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三、论述题(共50分)
1.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0分)
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20分)
西方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价格—消费曲线
2.隐性成本
3.BP曲线
4.动态总需求曲线
5.资本的边际效率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某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
,试求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2.试推导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购买乘数。
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说明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市场要素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2.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矫正市场失灵?
3.说明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用。
4.试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
政治经济学部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
1.价格增值过程
2.平均利润
二、简答题(每题11分,共22分)
1.简述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
2.在收入分配中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论述题(共20分)
试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向。
西方经济学部分(共50分) 1.何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它们对低档物品的需求产生什么影响?(15分)
2.什么叫古诺模型的均衡解?为什么这一模型的解是一个纳什均衡?(10分)
3.什么是投资乘数定理?这一结论在IS-LM模型中是否依然成立?为什么?(10分)
4.主流经济学派是如何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1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等成本曲线
2.有效需求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IS曲线
5.货币中性论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根据均衡价格理论,供给变动或需求变动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是否与供给规律或需求规律描述的关系相一致?为什么?
2.为什么说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时他的生产要素也达到了最优组合?
3.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有何分歧?为什么会有这些分歧?
4.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大总需求?通过哪些途径来扩大总需求?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某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
,试求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2.已知甲国的消费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乙国的消费函函数
,投资函数为
。求:
(1)这两个国家的IS曲线方程分别如何?
(2)比较这两个国家的投资乘数,投资函数的斜率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小。
(3)如果货币市场上的行为不变,比较财政政策的效果在哪个国家更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