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考研刑法学部分真题
大家都知道真题是最好的试题了,因此考研时,多做点真题对我们是有利无害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法律硕士考研刑法学真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对于重大环境责任事故人给予 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条款,属于()。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典
2、 我国刑法第 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 铁路搬岔工不按时搬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4、 .甲在树丛中向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数罪
5、 甲要毒死其妻乙,就在其饭里下毒,毒药的剂量过少,其妻吃完以后,在地上翻滚,甲见状不忍,于是又慌忙送至医院诊就,最后只造成其妻残废,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甲属于中止犯 B.甲属于既遂犯
C.甲属于犯罪未遂 D.甲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犯
6、 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
7、 已满 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8、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犯罪集团的组织犯是首要分子的一种 B.教唆犯必然是主犯
C.帮助犯是从犯的一种 D.实行犯未必是主犯
9、 某甲欲杀害某丙,找到好友某乙要毒药,并讲明毒药的用途是“要用来毒某丙”。某乙劝某甲不要感情用事,还是忍耐一下,但最后还是送给某甲一瓶毒药。某甲借得毒药后,正往某丙的水杯中灌注毒药时被旁人发现制止。甲、乙二人的行为的性质是 ()。
A.甲是犯罪预备、乙是犯罪未遂 B.甲是犯罪未遂、乙是犯罪预备
C.甲、乙均是犯罪未遂 D.甲成立犯罪未遂、乙无罪
10 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由 ()执行。
A.监狱 B.公安机关 C.劳改队 D.法院
11、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行为的个数 B.结果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罪过的个数 D.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
12、 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税款,擅自将批准进口的来料加工、来料装配、补偿贸易的原材料、零件、制成品、设备等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的,构成 ()。
A.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B.偷税罪
C.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罪 D.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13 投保人为了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之后向保险公司索赔。对投保人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 ()
A.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C.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定罪,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14、 国有企业的经理甲与某私营企业的工作人员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共同骗取大量国有财产。对此应作如下哪种处理 ?()
A.甲构成贪污罪,乙构成诈骗罪 B.甲构成贪污罪,乙不构成犯罪 C.甲和乙构成贪污罪的共同犯罪 D.甲和乙构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15、 根据刑法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同时构成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的 ()。
A.实行数罪并罚 B.择一重罪处罚
C.以徇私枉法罪定罪处罚 D.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16、 .甲是一私营公司的技术人员,为牟取暴利,将其掌握的本公司的一个高新技术秘密提供给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由此给本公司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
A.侵犯商业秘密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 D.公司人员受贿罪
17、 保卫科干部李某与张某开玩笑,拿起桌上的手枪向张某打一枪,不料枪中有子弹,张某被打死。李某的行为是()。
A.间接故意 B.意外事件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8、 李某在市场上趁汪某低头买东西之机,将汪某放在自行车架上的皮包拿走,内有 500余元钱和BP机等物。汪某发现后追赶李某,眼看要追上,李某抽出匕首,指着汪某说:"你过来,我就捅了你!"汪某不敢再追,眼睁睁看着李某跑掉。则对李某应如何处理()。
A.抢夺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数罪并罚
19、 张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审问中,张某又交代出曾犯强奸罪。张某的行为属于()。
A.自首 B.坦白 C.立功 D.揭发
20、 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 "因逃逸致人死亡"?()
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