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7-7-3 18:24:33

2018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

  1.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使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之所以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错误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合理的实践方式。
  2.我们该如何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我们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促进人类世界的共同发展。
  4.从矛盾分析法角度说明,如何把“危机”转化为“机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由危机向机会的转化(由XX向XX的转化),使事物得到发展。
  5.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在生活中出现错误和问题总是难免的?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问题总是难免的。
  (2)我们应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把握同一,正确分析并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6.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我们应如何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7.运用辩证法分析,为什么从不同现象中能够该概括出共性的理论?
  (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现象,而本质则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2)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应该坚持辩证的看问题,既要充分认识现象,也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8.运用辩证法分析,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人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2)理论是对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而且能够去分析具有同类本质的不同事物,所以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它事物。
  9.从辩证法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换位思考”和“逆向思维”?
  (1)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人们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如何看待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挥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2)我们应以实践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1.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在实践和认识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一方面,客观事物本质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人的认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能力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出现失误和问题是难免的。
  12.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我们应坚持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将主观认识同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条件的客观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点,促进实践的成功发展。
  13.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的认识事物?
  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需要做到: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理性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四是将认识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发展认识。
  14.我们应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定条件下主观和客观的相一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获取认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我们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发扬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一定条件下主观和客观的符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15.如何对待和处理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真理中包括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我们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坚持真理、修正谬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将失败转化为成功,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1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创新意识?
  (1)创新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会辩证思维,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17.正确处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有何意义?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大基本活动。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追求真理,获取价值。
  (2)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18.如何从马哲角度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创新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革命性)。
  二、唯物论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XZ】
  起源: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本质: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一切意识(不论对错)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客观世界都有其原型。
  2.实践;人与自然关系【FX】
  ①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②人与自然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处),③转变实践方式,通过合理的劳动实践(结合材料处)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主观能动作用【FX】
  ①认识:a.根据目的反映客观世界——主体选择性;b.认识不仅对客观事物进行直观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做出抽象反映;不仅反映当下,而且能构造出客观事物可能成为的样子(蓝图)——能动创造性。
  ②实践:a.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b.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
  4.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XZ】
  不同民族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选择、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a.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三、辩证法
  1.矛盾同一性【FX】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认识以及处理问题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双方(结合材料处A与B)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利用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我们要善于正确认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合适的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FX】
  矛盾客观、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问题(结合材料处)的存在,并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事物;②不同发展阶段;③诸多矛盾及不同方面。具体结合题目)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方法有效化解问题。(结合材料)
  另附: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我们要善于从个别事物中发现共性(基本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方法论意义与此类似: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又要重视事物本身的个性,不混淆不同事物。
  3.矛盾分析法【FX】
  两个层面:(1)矛盾普遍性——承认矛盾客观存在(矛盾分析法此句必答);
  (2a)矛盾特殊性(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2b)同一性和斗争性(d.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e.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方法(特殊性、同一性比较多考,根据题目选用)。
  4.度【XZ】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变化是否超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FX】
  5.现象与本质【XZ】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也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立足实践,从客观现象出发,由表及里分析事物内在的本质。【FX】(若未限定答题角度,现象与本质对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也可以作为分析题考点。)
  四、认识论(2016分析题重点)
  1.实践与认识【FX】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条件:a.真实可靠的客体信息;b.主体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认识的出错、认识的有限性、认识的发展等所有认识相关问题都归于实践,并且分为主客两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并不否定大脑及感官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b.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②认识指导实践(相关考点: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FX】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规律、制定规划、自觉调整、理论总结。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4个条件(认识正确,为何实践失败?)
  a.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
  b.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关于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
  c.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结合
  d.理论与群众结合
  2.认识的本质【XZ】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①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③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①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否认为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区别:是否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与上一句实质上一样)
  ②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区别:a.认识是否以实践为基础(主客体双向互动、相互作用);b.认识是否辩证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a.是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否以实践为基础。
  3.认识的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XZ】
  感性认识:①低级阶段;②感觉等;③有可靠性
  理性认识:①高级阶段;②概念等;③可能脱离现实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a.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感性认识的获得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b.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通过实践调查,获取感性材料(基础);b.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理性思考,加工制作。【FX】
  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XZ】
  真理的绝对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客观、世界可知、无限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对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发展。【FX】
  关系:a.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要通过无数相对真理表现出来;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辩证转化。
  5.真理的具体性;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FX】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真理有适用范围。【FX】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真理和谬误具有同一性(,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FX】
  对待谬误与失败: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在坚持和发展真理的同时要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善于发现谬误中的正确的成分与萌芽;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失败不可避免,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FX】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崇尚理性思维、实事求是,人文精神要求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审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FX】
  认识论两个重要问题:
  1、如何获得正确认识(认识为什么出错)?【实践】
  2、如何使实践成功(实践为何失败)?【真理、价值】
  五、唯物史观【XZ】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三个表现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2.生产力
  基本要素:3个
  a.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b.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成生产资料。
  c.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社会形态的特点:a.全面的:骨骼(经济基础)+血肉(上层建筑);b.具体的;c.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制度、组织、设施)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性质。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中国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4.人与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群众路线。
  ②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六、政治经济【XZ】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①有用性 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
  ②劳动产品共有的自然属性 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③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空白)
  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交换价值的基础,决定交换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体力的消耗
  ②具体劳动: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 → 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与货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
  商品生产者会总是力图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客观上会促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得全行业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 货币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4.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没有价值,但可以创造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基于工人完全的人身自由;②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①即工资;②生活必需品:本人、家属、教育训练;③最低界限。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即劳动;②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源泉;③能够创造新价值,新价值v+m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更大。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生产物质资料/劳动过程
  ②抽象劳动: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v → v+m,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工人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有偿)和剩余劳动(无偿)
  6.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
  不变资本c:①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②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可变资本v:①购买劳动力的资本;②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来;工人创造的是新价值v+m。
  区分意义:①确定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依据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垫付资本c+v的产物,剩余价值便取得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①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加剧(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v)
  ③相对过剩人口(失业)
  ④生产相对过剩(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经济危机
  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8.垄断与竞争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更加激烈,垄断并不缓和竞争。
  9.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①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但企业所有权仍然属于他们)
  ②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改变
  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②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没有改变
  ③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没有改变
  ④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发生改变
  ⑤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分配矛盾,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七、科学社会主义【XZ】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以上是中公考研为大家准备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中公考研提醒大家2018考研招生简章、2018考研招生目录、2018考研大纲已陆续公布,中公考研将为大家及时提供相关资讯。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8考研暑期集训营、半年集训营、保研课程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