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专业课经济学案例解析:李斯的《谏逐客书》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经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出现,现在经济学在考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经济学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从书本上的经济学延伸到生活中,这样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学习经济学更加的容易。下面文都考研小编解析一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国内,各个事件的经济学,对于2018考研专业课经济学的考生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开拓自己的思维。楚汉之争——生产可能性曲线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其中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一时名声大噪,成为起义部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然而,令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刘邦乘其酣战之中率军独自攻入成阳,占领关中。项羽想了想,觉得自己提着脑袋同秦军进行苦战,没想到胜利果实却被刘邦窃取了,因此大为恼怒!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公元前206年向刘邦开战,拉开了楚汉之战的序幕。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实力十分雄厚,拥军40余万,并且取得了上将军地位。尽管刘邦占据富足的关中地区,但是军队人数不足10万,显然不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对手,和项羽直接作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于是便请项伯为其说情,为表诚意决定亲赴鸿门向项羽陪不是,没想到此举收到成效,不仅动摇了项羽进行战争的决心,而且使得“亚父”范增与项羽关系不和,可谓一箭双雕。
刘邦回到关中以后,继续“约法三章”并采纳萧何的建议,迅速完成了收巴蜀,定三秦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如何夺取天下的谋略。刘邦趁项羽在齐地平定叛乱之际拜韩信为大将军,曹参为前锋,积极备战。刘邦乘齐、楚两军胶着之际,以项羽背信弃义为借口,联合各路诸侯,共同攻占楚都彭城。项羽大惊,遂亲率精兵3万回来解围彭城,以少胜多,大败刘邦及其联军。
刘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经济,另一方面广泛招兵买马,并继续重用大将军韩信,与项羽展开拉锯战。此时的刘邦已经不可小觑,内有萧何运筹帷幄,外有韩信决胜千里,实力大为增加。特别是韩信在东边取得的一些军事胜利,形成了从东、北两面对项羽夹击的态势。
在此后的两年里,态势的发展对项羽来说是每况愈下。英布叛楚归汉,北有韩信的威胁,中有彭越的侵扰,刘邦则据荥阳、成皋,此时的项羽可谓是腹背受敌。汉五年,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几十万人马,将项羽及其楚军包围于垓下。项羽已是四面楚歌,最后逃至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彻底赢得了楚汉之争,统一了天下。
【故事中的经济学】
在楚汉之争刚刚开始的时候,项羽经过巨鹿之战,拥兵多达40万,而且控制的地域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占尽了优势。此时无论是兵力,还是地域范围,刘邦皆不能够与项羽相抗衡,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其对手呢。
当楚汉之争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刘邦和项羽的形势正好发生了颠倒,此时的刘邦不仅占据关中地区,有张良的运筹帷幄,还有韩信横扫北方的燕赵与东方的齐,决胜千里,其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西楚霸王。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楚汉战争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刘邦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远远低于项羽的,但是到了后期,项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远远不如刘邦的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 “生产可能性曲线”这个概念估计还是很模糊的,在具体介绍这一概念之前让我们首先来回忆
一下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内容——资源是稀缺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我们将不能随心所欲地生产出需要的所有产品,同样刘邦与项羽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招兵买马了。
【经济学原理】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英文全称是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简称PPC,或者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简称PPF,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横轴表示产品2的数量,纵轴表示产品l的数量。曲线ADFB和曲线CG都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了方便起见,先分析外面的ADFB曲线。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经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出现,现在经济学在考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经济学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从书本上的经济学延伸到生活中,这样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学习经济学更加的容易。下面文都考研小编解析一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外到国内,各个事件的经济学,对于2018考研专业课经济学的考生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开拓自己的思维。
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不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于是李斯师从荀子,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学到一身本领。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为官。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拔了李斯。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卿。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可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的“外国人”。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大致内容是说: “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举了几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他们对秦国的威胁”。《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故事中的经济学】
效率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说“办事要讲效率”,这个效率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其二是用较少的资源做出较多的成果。
在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我们指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稀缺资源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稀缺资源的功能,否则便是浪费了稀缺资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李斯也不例外。
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也是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首先,他师从荀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帝王之术”,这说明李斯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其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官拜客卿,也没有花很长的时间,证明了他做事也很有效率。最后,最为出色的莫过于他的《谏逐客书》,就是这篇文章打消了秦王逐客的念头,并使得秦王敢于继续任用外来人才,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也可以说李斯的这个做法很有效率。
【经济学原理】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第17版)中明确指出: “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由此可见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学中,一般提到效率都是指配置效率。所谓配置效率,是指将投入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种特定的组合,达到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状态,否则就是资源配置无效率。一旦资源配置无效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被闲置或者被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要么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产出,要么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的成本,这些都是提高效率的具体体现。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政府也想通过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多的就业,为民造福。由此可见,效率确实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想提高自己的效率。作为上班一族,总想着以最快的速度办好老板分派的任务,以此获得老板的奖励;在校的学生,无时无刻都想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些都需要效率作为支撑。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就是说我们只要花20%的时间就可以处理80%的事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善于分清主次,找出主要矛盾,并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去完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仅事情没有完成,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相信当你在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只有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才不会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所扰,才会有大量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
首先是将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产品1,那么最多只能生产OA数量,其次是将所有资源全部用来生产产品2,最多生产的数量也只有OB。假如生产是在D点,那么产品1的数量就是OC,产品2的数量就是OG;在F点,产品1和产品2的数量就分别是OE和OH。在曲线ADFB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不存在资源被闲置的情况。
在图中还有I和J两个点,其中I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资源是闲置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的方法扩大产量,使得I点移动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当然J点已经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这就是表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达不到J点的。
在楚汉之争开始的时候,刘邦面临的就是CG曲线,项羽面临的ADFB曲线,显然项羽的实力强于刘邦。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刘邦与项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即他们面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正好发生了颠倒,所以刘邦取得了后来的胜利。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不仅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还会徒增烦恼。在大学期间,总是有许多学生喜欢出去做兼职,有些人也因此耽误了学习,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所致。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妄自菲薄,轻视自己的能力,因为有时我们可能处于自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人尽其才”,不要浪费了自己的能力。
文都考研网已经为2018考研的考生更新了新鲜实用的复习资料,大家可以关注文都考研网(kaoyan.wendu.com),寻找自己需要的复习资料,相信文都会一直陪伴大家成长。
【小编推荐】
2018考研专硕金融硕士考研知识点汇总
2018考研管理类联考逻辑备考指导汇总
2018考研专业课经济学原理复习汇总
2018考研专业课复习:西医综合病理学知识点汇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