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情怀流转,别只顾感动了自己
大学生支教:情怀流转,别只顾感动了自己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支教这一条路,在多年以前还不存在,山里的娃们怎么苦怎么累教室怎么破都没有人知道。后来有了支教,去大山里面一两个月,回来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于是,我们知道了大山里的穷苦生活。支教这条路越走越宽,而支教这项活动也变成了流行。
支教成为一种流行
大学的时候,学校有个西部支教社团,有一个同学去参加,大二的暑假她兴高采烈的跟我们说,他们要去贵州支教了。在很多同学表示“很有意义啊!你们很棒啊!”的时候,我在想,一个月的支教生活能改变什么?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面对着一群群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与他们一样每天吃着土豆睡在教室里,这样的生活确实能改变我们,让我们知道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苦。那对于那些孩子呢?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支教的老师一般都会被安排住在这个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吃着最好的饭菜。那座房子是当地最“富裕”的家庭出借的,他们原先的主人要住在其他的亲戚家,那些精细的米饭馒头是老乡们一分分凑出来的,为的是让这些小老师们不受苦,不会瞧不起这穷乡僻壤。
理想蓝图终成泡影
对于被支教的孩子们,他们可能要牺牲原本可以放假的暑假过来上课。他们见到了与他们哪都相同又哪都不同,城里来的哥哥姐姐,见到了漂亮的衣服,见到了iPhone,还听到了高大上的英语。晚上他们缠着这些支教老师们讲故事,他们又听到了老师口中城市的车水马龙、大学的自由烂漫、精品店的琳琅满目、小吃街的繁华热闹、上班族金融街的西装革履、酒吧夜市的灯红酒绿。这些从未出过家乡的孩子眼中带着渴望、心中有了向往。然而,事实终究是残酷的,他们走不出去,他们面前的老师只能陪他们一个月而不是十年,他们描绘的蓝图最终还是会像泡沫一样碎掉。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你说“可是他们还是有了希望啊!支教的老师给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但飞得越高,摔得越狠,他们有了希望,然后会更加失望。至于学习的动力,不用怀疑他们一直有,没有谁比山里的孩子更渴望读书,考入大城市。然而成功率很低,小山村教师的素质本身就不高,更别提三天两头就有学生辍学帮父母干农活。就算在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想出人头地也是难上加难。
最可怕的是,每一年都会有一批支教大学生去到他们那里,每一年都只待一个月,每一年都给他们讲故事带礼物,每一年都给他们希望,然后让他们再失望。而我们的支教老师们,带着喜悦出发,带着满满的愁容回来。正如我那个同学,她为这些山区学生们的艰苦生活可怜,为他们纯真的心感动,她感动,我也感动,然而我们终究只是感动了自己。对于那些远在大山的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没有变。
如果你不能带他们走出来,如果你只是为了你的人生更有价值而增加阅历,如果你望着那么多双眼睛感动的只是自己,那么,这样的支教真的有意义吗?
页:
[1]